黃進
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有自身規律的,這種規律不能人為改變。近年來,科學的準備入學、幼小銜接,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在社會上和生活里,還是存在大量違背幼兒生長發展節奏的超前教學現象。
為什么我們強調“科學”?所謂“科學”,就是指要尊重規律,按規律進行教育,而不是去強調成人的想法。比如幼兒的思維特征決定了他們需要在行動中學習,需要使用形象來思考,抽象知識符號對他們而言是難以理解和獲得意義的。一旦違背了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結果無外乎兩種:一是學不好,死記硬背的知識和反復訓練得到的技能是沒有活力的,不能融會貫通,對生活也沒有幫助;二是因為設置的標準超越了年齡水平,孩子往往會厭倦,或者因難以達到而沮喪,這樣成人又會不滿意而對孩子加以督促,長期下去,很容易破壞幼兒和成人之間的關系,氛圍緊張焦慮,損害幼小孩子的人格成長。
我們往往強調自己的意圖是良好的,于是順理成章地認為自己是對的,這一點在幼小兒童的教育上,顯得特別不明智。教育的關鍵是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按孩子的規律和特點來教育。也許有人會質疑,一味強調順應孩子,孩子得不到發展怎么辦。我想說的是,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挑戰自己、超越自己是生命的一種本能。幾乎每個孩子都向往長大,向往變得更有力量,向往未來的生活。孩子早年的健康成長,指向的是整體人格,是與周圍世界建立和諧與有意義的關系,而不是超前學會那些在小學階段要去掌握的知識。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破壞這種天生的傾向,要讓孩子看到、知道,去未來生活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入學準備,更多是需要成人來做準備。小學要適應幼小孩子的身心特點,不僅在課程和教學上降低難度和減慢速度,而且要順應孩子的思維方式,滿足他們的興趣需要,同時創設一個寬容而友善的班級環境,這一點非常重要。幼兒園則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教師加以專業的支持和引導,點燃孩子對文化世界的向往和好奇,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品質,讓小小兒童學習如何在集體中與人相處。家庭要把孩子看作擁有自己的想法的、獨立的人,是家庭生活的參與者,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與孩子建立平等交流的關系,注重他們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營造溫暖的家庭氛圍,為孩子的成長提供關愛和支持。
正因為孩子有個別差異,各個不同,因此教育注意要提供豐富多樣的活動內容和機會,教師和家長要理解孩子的獨特性,要發現孩子的長處和興趣,給予孩子必要的支持,而不是“一刀切”,只看某幾門課的學習成績。兒童主動積極的成長傾向往往是在一個友好的、寬容的環境里培養起來的,在這樣的氛圍里,差異會是寶貴的資源,形成多元的生態。只要孩子葆有活力和熱情,他會努力去完善自身。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