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靜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世界文化不斷融合。如何讓幼兒在學習和傳承中國文化的同時,尊重和接納其他國家的文化,值得研究和探討。
MT是一名印度小朋友,她剛來幼兒園時,還不會講中文,孩子們對和自己相貌、皮膚、習慣不同的新朋友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我的膚色是白的,她的怎么那么黑,是因為她不喜歡洗澡,還是因為她用彩筆把自己染黑了?還有,她從來不說話,是不會說話嗎?”接連好幾個問題,小玖心中有太多的疑惑需要解答。
“MT是一位印度小朋友,她非常愛干凈,每天都洗澡。因為她的國家大部分地處熱帶,有強烈的太陽輻射,所以印度人的皮膚變得黝黑。印度有自己的官方語言:印地語和英語,我們用中文和她交流,她是聽不懂的。你們有什么辦法能讓MT明白你們想表達的內容,并讓她和大家做好朋友嗎?”我試探性地詢問。
這時幾位小朋友手舞足蹈,嘴里學著外國人說中文的音調。MT好奇地微笑著。再過一會兒,三位小朋友牽著MT的手一起走進了“娃娃家”,有的為娃娃梳頭發,有的假裝吹頭發、給娃娃喂奶,還和MT一起推著娃娃車散步。在以后的游戲、生活中,孩子們想和MT玩游戲,都會拉著她的手一起進行。
隨著孩子們和MT一天天的接觸,他們好奇的問題越來越多。“老師,為什么MT總穿一雙拖鞋,從來不換呢?而且MT媽媽來送她的時候也穿了一雙拖鞋,我只有在家里的時候才會換上拖鞋。”“為什么MT吃飯用手抓著吃,卻不用筷子?”“為什么MT喝牛奶,卻不吃牛肉?”一連幾個問題,讓我不知該如何與孩子解釋。
于是,我邀請MT的家人來幼兒園答疑解惑。活動當天,他們身穿印度傳統服裝,MT的媽媽帶領孩子們共同制作了印度美食,播放了印度人吃手抓飯的視頻,MT的姐姐表演了印度舞蹈,MT帶來了印度的玩具。通過MT全家的來訪,孩子們了解了印度的傳統習俗、飲食習慣。
在后來的日子里,MT的好朋友越來越多,她很喜歡吃中國的餃子和炸醬面,和小朋友一起過端午節、中秋節,跟他們一起扭秧歌。在互動中,幼兒感受著異國文化的魅力,在不同的文化中浸潤成長。這是用語言所不能傳遞的,會深深印刻在孩子的心靈中。
點評
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研究,為孩子們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以開放的方式,引導幼兒主動結交不同國家的孩子,培養幼兒主動熱情、自然大方的交往習慣。結合中外飲食、節日、藝術、教育,巧妙利用家長資源,選擇孩子們感興趣又易于理解的內容,讓幼兒直觀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促進幼兒間的相互了解,在多元中融通,在理解中共生。
點評人:梅建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