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楚
摘要:以人民為中心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所有理論中,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二個基本方略。以人民為中心具有深厚的生成意蘊和現實旨歸。同時,以人民為中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生成意蘊;現實旨歸;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2-0004-02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直堅持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繼續弘揚黨的宗旨,堅決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提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的為民情懷,同時也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理念。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關鍵時期,多維度、多視角地分析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對于我們深入認識黨的宗旨具有重要價值。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成意蘊
以人民為中心是在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等這些思想基礎上產生的,是在依照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和汲取蘇聯亡黨亡國的經驗教訓等現實依據上形成的。
(一)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哲學意蘊高度契合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突出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強調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社會歷史過程的發展所起的決定作用,著重闡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9世紀40年代中期,馬克思和恩格斯與青年黑格爾派的代表鮑威爾兄弟進行了一場論戰,其中就對他們的英雄史觀思想做出了批判,并闡明了決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正是廣大群眾。另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也強調:“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壯大”。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倡導著唯物史觀的這一基本原理,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并且在多種著作里進一步論證和闡述了這一思想。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三個方面對人民的主體地位進行闡述,分別為: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活動,而這一活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類社會的精神文化產生于我們日常生產生活實踐等活動,來源于人民的生活。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時候,為了保持生產力的向前發展,人民群眾會推動社會發生變革。
(二)與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價值意蘊高度一致
中國共產黨一直秉持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立足于黨的歷史的角度看:革命時期,在民族壓迫、戰火紛飛的情況下,為了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中國共產黨依靠廣大群眾使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取得了勝利,并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促使社會主義改造順利完成,并促進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使人民能夠真正當家做主。在社會主義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群眾實現了溫飽,讓人民富了起來,使人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升。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進入了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即將實現,人民的幸福感日益增長。
立足于黨的理論思想角度看:毛澤東非常注重群眾路線的重要性,而且在黨的七大上,將“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作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將“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正確與否的標準之一,并且認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而江澤民同志也強調黨要“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并且認為“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胡錦濤同志強調以人為本,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作為決策的根本依據”。不難看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著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這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提出提供了積極的價值導向。
(三)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文化意蘊高度呼應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雖有其階級和歷史局限性,但是其合理的因素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積極的價值和作用,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文化淵源。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思想里,“民本”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如春秋戰國時,孔子強調“仁者愛人”;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宋代的時候,程顥、程頤提出“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的思想。到明末清初,也有許多傳統民本思想。其中,黃宗羲認為,君主的責任是“以天下萬民為事”等等。這些傳統思想都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寶庫中的重要部分,都突出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文化源泉。
(四)對中外社會主義發展情況的現實意蘊的高度凝練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提出有其豐富的現實基礎,其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和對蘇聯亡黨亡國經驗教訓的總結為其提供了現實依據。
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角度看:在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今,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二,我國的許多科學技術引領時代的潮流。但是,我國還存在著地區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等不平衡的現象,存在著發展不充分的問題。然而,人民關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已表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特征,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物質水平的提高。為此,我們必須堅決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需求,實現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更廣泛的需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再一次強調,解決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從蘇聯亡黨亡國的經驗教訓的角度看: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一些被列強壓迫和剝削的民族的解放提供了經驗,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但蘇聯高度集權模式的發展,嚴重脫離了人民群眾,使黨群關系變得惡化,黨中央逐漸失去了民心。以致在蘇聯解體時,人民無動于衷,他們沒有感覺到惋惜,也沒有人進行反抗和斗爭來保衛自己的祖國。為此,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必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現實旨歸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地體現在經濟社會各個環節,具體如下。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當今,我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并且我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也在一步步實現。但是,我們走得再遠,也不能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正如十九大報告強調的,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旨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此,我們要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堅定站在人民立場上,促使精準扶貧戰略進一步發展,從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同時也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要積極發揮廣大人民的力量,依靠廣大人民的智慧,虛心拜廣大人民為師,同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把我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要一直把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為廣大群眾謀幸福的初心不動搖。
(二)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價值導向就是要滿足廣大群眾各種生活需求,捍衛廣大群眾根本利益。主要體現在:經濟建設方面,如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倡導新發展理念的貫徹,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從而滿足人民更高質量的生活需求。另外,黨中央強調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創新和發展維護農民利益的方式和途徑等,這些都體現了黨和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政治建設方面,要堅持人民當家做主這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保證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進行對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的管理,保證人民當家做主。文化建設方面,堅持文藝創作要扎根人民,深入廣大人民的生活,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社會建設方面,強調要重視廣大人民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好教育、就業、脫貧和食品安全等社會問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補齊民生短板,讓廣大群眾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眾多成果。生態建設方面,強調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解決好突出環境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堅持綠色發展,給廣大群眾提供美麗的生活環境。
(三)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旨在讓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高更充實。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實現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和貧困群眾、貧困地區全部脫貧的小康,是我國社會的各個領域都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小康,也是我國十幾億人口真正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強調要發揮廣大群眾的首創精神,要緊緊依靠廣大群眾,集中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激發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改革順利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旨在運用體現人民意志的法律治理國家,從而為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個人權利提供保障,為人民建造了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全面從嚴治黨,強調要凈化黨的政治生態環境,零容忍地打擊貪污腐敗,堅持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加強黨和廣大群眾的密切聯系。
(四)堅持五大發展理念
五大發展理念是在深刻認識經濟社會運行規律的基礎上,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體現。其中,創新發展解決的是發展動力問題,而這需要集中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因為人民群眾具有強大的智慧和創造力,尤其是人民群眾中的創新型人才,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協調發展解決的是發展不平衡問題。只有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城鄉發展差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之間的差距,才能使人民群眾更大程度上享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成果。綠色發展解決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才能使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更美好,從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開放發展解決的是發展內外聯動問題。我國自改革開放至現在,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大大上升,很多人由此擺脫了貧困。為此,我們應該繼續堅持改革開放,推動廣大群眾能夠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共享發展解決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要保證國家的各方面建設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在共建共享的過程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價值意義
(一)彰顯了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在《共產黨宣言》里,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就是要維護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這一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確立和堅持黨的宗旨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則與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相契合,是黨的根本宗旨在新時代的創新和升華,也是黨的宗旨在新時代對人民至上做出的新的詮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其實就是繼承黨的宗旨所強調的人民主體地位的價值取向,只有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黨的各項事業中,我們偉大的黨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二)彰顯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認識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講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拓寬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維度,堅定了社會主義本質的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以問題為導向,解決好人民群眾所關心的問題,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促進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質量大大提高,增強我國人民對我國社會發展的信心,要永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個人們最迫切的要求和愿望。
(三)彰顯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的堅定
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是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立場,順應廣大群眾的愿望和利益,并且適應我國人民群眾利益要求的發展變化,想群眾之所想,把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落實到各項工作中,使黨和國家的所有事業都圍繞著為人民謀利益而展開,注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堅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
(責任編輯:姚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