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洲
摘 要:當前許多美術高考輔導教師在素描教學活動中存在不少誤區,嚴重影響其教學效率,甚至于誤人前程。素描作為一種繪畫技能,是有正確的規律可循的,本文通過教學實驗并在研讀相關美術史論的基礎上,提煉出素描基礎訓練的實操方法,以期為在教學探索中的同行提供借鑒,并得以拋磚引玉。
關鍵詞:素描;構圖;輔助線;透視;結構;對比
素描是美術專業高考中的考試科目,也是色彩、速寫、創作、設計等課程的基礎。筆者因擔任美術高考興趣小組輔導教師多年,在教學實踐及與同行交流中發現了當下素描教學的一些困境:許多教師辛勤指導,學生刻苦訓練,但學生畫作始終不得要領,甚至形成認識誤區。例如:物體造型不準、概念化、臉譜化、被動描摹、明暗關系混亂……以致于許多教師靠讓學生模式化訓練,背題押題等機械手段來應對專業高考,真是使人抓狂!那么,正確的畫法又該是怎樣的呢?筆者將近年來在理論探索與實驗研究中總結的些許素描教學心得悉數奉上,以供交流互鑒。
一、對構圖的概括與分解,保證起稿時畫面內容比例正確
談及畫面起稿,看似容易,卻是良好畫面的開端。我們常發現有些習作畫面完成構圖與起稿時有很大的出入,并出現諸如畫面構圖失衡、物象比例失調等問題。當問及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時,畫者一臉茫然:“我是整體作畫呀!可不知為什么后面就變形了呢?”是的,“整體畫法”已成為當今習畫者的共識,可經過筆者的調查分析,找出了其中的癥結:
1.缺乏對畫面整體觀察,沒找準對整體形象概括的關鍵節點。現代繪畫之父塞尚曾提出自然物象可以概括成圓柱體、圓錐體、圓球體等幾何形體。因此,找準關鍵結點,合理概括對象,才能在起稿時處理好整體布局。
2.整體構圖的正確分解是被許多人忽視的,也就是“起稿整體,完稿變形”的原因所在。在整體概括后就直接單個造型是習畫者的一種普遍做法,殊不知此時已放棄了整體意識而采用了錯誤的局部畫法。
正確的方法應為:認真觀察分析對象,以多樣統一的原則找出物象整體外形的關鍵結點,用長線概括出簡化的幾何形,根據個體位置的不同進行歸類分組,將大形分解成若干相互聯系的小組。
二、善用輔助線,抓住動勢,畫準物象輪廓形
通過前述概括構圖的分解,找準畫面各個物象應在的位置與大小,明確其長寬比例,并以輔助線的方式來呈現,這樣就為個體造型提供了參照。長期以來,素描基礎訓練中都有教師教學生用長鉛筆量形的方法,目的是要形與動勢準確,可事與愿違,學生的畫面依然形狀不準、動勢不正確,特別是動勢問題,甚至于成為了教學的痛點。筆者以為,筆量法非常機械,不利用學生形成良好的形體感。因為量形過程中動作易變形而觀察又孤立,就造成了巨大誤差,對于復雜對象更是無所適從。
針對這個問題,輔助線比較法不失為一劑良方:在長線概括并作分組分解的基礎上,分析出繪畫對象組合的垂直與水平兩個方向的中線,并體現到畫面中,確定畫面主體物的位置與視覺中心,然后運用水平輔助線確定各物象的前后位置關系,用垂直輔助線確定左右位置關系,用傾斜輔助線確定畫面整體與個體的動勢關系。借助輔助線與對象進行反復比較,就能用概括法畫準個體的平面形——也就是輪廓形。
三、遵循繪畫透視規律,畫準結構是物象形準的前提
“形準”是衡量素描作品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還能檢測出畫者對物象所應具有的形象敏感性和特征表現力。近年來,各省聯考相繼采用了圖片寫生的考試方法,過去考默寫時那種背題的做法沒了市場,不顧對象特征只重個性表現的湊合式方法也碰壁了。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畫面造型準確、物象特征鮮明呢?正確運用透視規律就是影響形準的主要因素。西方文藝復興早期的藝術家們將建筑繪圖上的透視原理運用到繪畫上,即有效解決了畫面的體積與空間平板的問題。現代繪畫理論中,不管是平行透視還是成角透視,都旨在說明人眼觀察世界時的近大遠小規律,進而在畫面上創造出視覺的真實。一些低劣習作物象扭曲、平板逼仄的畫面問題,主要是因為透視處理不當所致。素描結構表現法能有效檢查造型的透視準確度,合乎透視規律的物象結構造就了物體的體積與畫面空間的基本骨架。有了正確的透視結構,明暗素描的體積與空間就已初具雛形,特征表現就更加到位了。
四、明暗調子要結合結構,先暗后亮逐漸過渡且層次分明
一些教師認為體積感不強,畫面立體空間感差是因為明暗對比不強、不夠響亮所致,所以就不分光照度與固有色,一律對比強烈而失去影調本來面目。殊不知其真正的原因是由于明暗沒有正確地附著在物象結構上并缺乏過渡與層次。眾所周知,物象的起伏轉折在光照下形成了明暗,物象明暗影調變化之處,就是結構變化的節點所在。結合結構進行明暗表現,方可在結構塑造體積和空間的基礎上形成明暗向交界線兩側正確推移,形成富于形式美的素描五調子。達·芬奇當年進行人體解剖及后世出現的藝用人體解剖結構圖,都是為了讓畫者更好把握明暗表現的著手點。此外,結合結構畫明暗影調對于合理的畫面主觀處理還有著重要意義:不少習畫者寫生時的明暗關系都是根據觀察的直觀感受亦步亦趨地被動描摹自然物象,這樣就成為了自然的奴隸,在復雜光源下明暗表現時就會不知所措。因此,結合物象透視結構來進行畫面明暗單光源表現才具有主動性,作畫才能有根有據,才能正確取舍對象的視覺要素,摒棄因雜亂光源造成混亂明暗現象的干擾。
五、作畫全程牢記對比,主次方能得當,主題才會突出
整體觀察與表現是美術造型訓練的根本法則,它的優勢是利于作畫面各種對比,從而發現與修改存在的問題。反之,局部畫法常是盯住一點而忽略全局,結果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導致畫面空間混亂、物象主次不分。整體與局部是對立而又統一的關系,作畫中沒有單純的整體或局部,畫面整體內容的豐富性依靠對局部形象的深入描繪,而主題表達有賴于對象內容及形式因素的整合。因此,貫穿作畫全程的比較法,成為保駕護航的法寶。在“整體→局部→整體”的深入作畫過程中,會形成許多不斷循環的階段性整體與局部關系,教學中要力求學生在各階段都用比較法來考慮這種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做到每個階段都主次得當,主題突出。
總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素描教學與其它知識的教學一樣,必須要有清晰的教學思路與科學的訓練方法,使學生做到善學善思、步步推進、逐漸提升、反思觀照,在形象感悟中主動地體驗各種表現嘗試,在邏輯推理中認真總結原理規律,才能不斷提高素描繪畫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增訂本)[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