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林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它不僅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基于此,加強對閱讀教學的研究,進一步落實學生的深度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尤為必要。深度閱讀要求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深入的解讀,并從解讀中積累知識,升華思想。相較于傳統閱讀形式而言,深度閱讀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本文從體驗語言,走向深度閱讀;互動引導,挖掘閱讀內涵;方法指導,提升閱讀效應三方面對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深度閱讀;體驗語言;互動引導;方法指導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深度閱讀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重視。通過深度閱讀,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建立起學生的閱讀認知,使學生掌握進行深度閱讀的方法,這對于提升初中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初中生語文綜合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為了能夠讓學生真正掌握深度閱讀的方法,教師應該從教學內容和基本學情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進而使學生在深度閱讀中產生新的認知和感悟。而以下,便是對此的一些看法與實踐。
一、體驗語言,走向深度閱讀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學生只有在語言體驗中才能夠實現深度閱讀,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體驗語文的時間和機會,促使學生自主走向深度閱讀。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章特點設計一些語言體驗活動,從而使學生在深度閱讀中感受到語言的精妙,并對閱讀文本的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體悟。語言體驗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在選擇時要更具針對性,以確保學生在體驗語言的過程中能夠真正走向深度閱讀。
在學習《海燕》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主動走向深度閱讀,并借助深度閱讀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將重點放在了學生對語言的體驗上。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抓住文章的語言,去思考、分析作者的用意,從而借此將學生引入到了對語言的體驗中。一段時間過后,我開展了一場討論會,鼓勵大家說一說自己對哪些語言印象深刻,從而使學生在體驗語言的過程中掌握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情感。實際上,在體驗語言的過程中,學生們就已經走向了深度閱讀,并逐漸達成了深度閱讀的目標,提高了整體閱讀質量。
二、互動引導,挖掘閱讀內涵
深度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挖掘出閱讀文本的內涵,并從中體驗到作者的情感所在。所以,為了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對閱讀內涵的主動挖掘上,教師要重視與學生的互動,并借此引導學生參與到深度閱讀過程中。借助互動引導,不僅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使學生的深度閱讀更具目標性和計劃性,這對于提高初中生的閱讀深度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助于學生掌握挖掘閱讀內涵的方法,從而形成良好的深度閱讀習慣。
在學習《變色龍》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在了解閱讀內容的基礎上能夠挖掘出閱讀文本的內涵所在,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對學生深度閱讀的引導。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將學生進行了分組,之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深度閱讀,并在閱讀結束后分享自己對奧楚蔑洛夫的認識。同時,在學生們閱讀結束后進行討論時,我也積極參與到了各個小組的討論中,并鼓勵大家從課文原文內容出發來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從而借此將學生進一步引入到了對文章的閱讀與分析中。在這一深度閱讀與互動中,學生們通過小說中對語言、神態的刻畫領會到了小伙的諷刺藝術,更理解了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
三、方法指導,提升閱讀效應
深度閱讀相較于普通閱讀形式而言更加重視方法,所以為了能夠提升閱讀效應,教師應該從學生的閱讀情況入手來落實深度閱讀方法的指導,從而讓學生逐漸明確閱讀的要領。深度閱讀的方法并沒有嚴格的界定,往往需要學生從自身情況出來進行合理的選擇?;诖?,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還要向學生滲透不同的深度閱讀方法,以借此讓學生掌握更為有效的深度閱讀方法,這對于初中生閱讀能力與水平的提升都將產生積極的促進租用。
例如:在學習《范進中舉》的過程中,為了在該課教學中滲透深度閱讀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應,我在教學之初首先要求學生進行了瀏覽,并在瀏覽中關注文章中的語言、動作、細節描寫,初步把握人物形象。在學生了解到了該課主要是借范進中舉揭示了科舉制度的影響后,我隨之要求大家進行深度閱讀,并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去把握人物的形象,并總結本文的諷刺藝術表現在哪里?在這一過程中,我還指出了快速泛讀、細讀、尋讀等多種方法,讓大家自由選擇。在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閱讀后,學生們積極性十足的投入到了深度閱讀中,從而理解了小說的主旨,認識到了封建科舉制度的危害。
總之,深度閱讀對于初中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深度閱讀習慣對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將深度閱讀教學落到實處,從而為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明學.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19(30):53-54.
[2]唐勝.初中語文教學中古代散文深度閱讀的教學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9(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