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遺”傳統手工藝在當前面臨著極大困境,要想弘揚、傳承,解決這一問題就是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開辟傳統手工藝教學,借助這一平臺得以實現。這既是對“非遺”傳統手工藝的挖掘、傳承與保護,又對推進文化、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性地位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民間手工藝;高校;藝術教育
我國的文化遺產極其豐富,隨著經濟全球現代化,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手工藝面臨著人亡藝絕、后繼乏人的困境,要想弘揚、傳承這些寶貴的藝術遺產,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藝術人才為目標的區域高等藝術院校、系,不僅應該而且要發揮其在人才、科研、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并有所作為。解決這一問題就是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開辟傳統手工藝教學,借助這一平臺得以實現。實施這一舉措,對挖掘、傳承與保護有著推進文化、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性地位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開設傳統手工藝課程的重要性、戰略性意義及其價值研究
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開設傳統手工藝課程在傳承與保護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挖掘、挽救、傳承的戰略性地位及作用。
一是傳統手工藝教育在技能及生產工藝訓練、材料的研究、設計方法掌握、設計能力培養以及手工藝文化歷史傳承等方面有一定基礎及過人之處使其成為現代藝術設計人才知識要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通過學習者的傳播和創新,使手工藝得到良性的發展。
二是研究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開設傳統手工藝課程更具有重要性和戰略性意義。第一,當前面臨著人亡藝絕、后繼乏人的歷史困境。我國開設有藝術類專業的高校,特別是專業型藝術院校,應主動承擔起“非遺”保護、繼承和傳播的責任。第二,藝術設計課程,在傳統手工藝的產業中能夠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探究起到發揮的作用。找到適合藝術類院校教育和“非遺”相融合發展的關鍵點,建立起兩者結合的課程學科體系。
三是提高藝術生的多面技能和就業謀生渠道。
四是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類的人才斷層及培養具有理論基礎又具有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綜合人才,對于推動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二、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類課程的現狀及困難
1、民間手工藝的繼承現狀。我國被列為“非遺”的傳統工藝幾乎都有歷史淵源,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更是體現了不同時期的人類的智慧結晶。但隨著社會迅速發展,特別是年輕人盲目崇拜外來文化,輕視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非遺”手工類的優秀產品失去了生存土壤,當前非物質文化手工藝類遺產受到了空前的沖擊。此間,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也被忽視了。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手工藝的傳承、保護與高校課程融合的現狀及困難。第一,處在邊緣化。我國80%的高校是沒有確立此專業方向,更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已經到了“危機的邊緣”。部分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校園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制約,導致一些引進的“非遺”項目在高校“自生自滅”。第二,缺乏專業師資隊伍。藝術設計教育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類課程最突出的是師資問題。以侗錦、瑤錦,融水苗族的銀飾工藝品為例高校專業教師幾乎沒有,師資力量匱乏。第三,在專業課程學習中缺少合適教材。目前在高校學相關知識的學生只能通過聘請傳承人演示。第四,缺乏戰略性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將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類課程列入學科建設。
當前要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類課程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首先,教學的資源緊缺。近年來高校的擴招,使致極度缺少教室、實驗機房、工藝室等硬件設施將對教學產生不利影。其次,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類課程,其授課內容將會與教學指導綱要有一定的沖突,必須按實際情況來重新制定教學大綱。
三、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開設傳統手工藝課程體系建設的創新與架構研究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在設計藝術界倡導“民族藝術與現代藝術相融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設計理念下,細細體味本民族遺留下來的豐厚的文化遺產,這對今天的高校設計藝術教育之路的發展不無裨益。[1]
為使我國傳統手工藝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區域普通大學得到較為理想的發展與傳承,把比較適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納入高校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中是最為理想的途徑和最佳手段。
1、建設專門學科、教學體系。將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保護即“非遺”項目納入到教學,必須在高等藝術院校的相關專業中設置專業的學科;納入教學體系建設中以課程的形式固定下來。
2、加強隊伍培養。系統的傳承“非遺”手工藝,培養高素質的傳承人才,解決傳承人的問題。“非遺”手工藝的制作技藝基本是靠師傅帶徒弟或家族繼承的方式進行延承,因而在其保護和傳承上造成了極大困難。因此,必須和藝術類教育相互依存,大力加強培養具有理論知識和獨當一面的造型設計能力的民間手工藝人才,以及高等教育民間手工藝項目課程所需的理論與實踐技能兼備的骨干人才。擔任“非遺”手工藝課程教學的老師,必須進行統一地、有計劃地培訓學習。培養一批具備教學、科研、挖掘、保護和傳承等融入一體的高素質專業教師人才隊伍;邀請一些高技民間藝人進入學校擔任相關專業的客座教授并面對面向學生傳授技藝。
3、開設有藝術類專業的高等院校在原有的專業的基礎上,開增具有當地地域特色的“非遺”民間手工藝專業,對藝術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方法等進行綜合的研究與實踐,對教育結構進行優化,提升其教育模式的創新。
4、在藝術類專業的課程中加入“非遺”手工藝的教學內容,在人文社科類的專業中開設選修課程,通過學分的形式鼓勵學生投入學習當中。
四、結語
我國的藝術院校不僅僅是培養現代藝術類人才的搖籃,更應是傳播、繼承、延續并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的重要途徑。通過改進、完善當前現狀來培養人才,逐步建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的傳承體系、教學體系。形式多樣的制作技藝有機地融合在現代藝術教育的體系當中,培養專門的人才,使其能更好地為我國高等藝術的教育和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張道一.美在民間[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
[2]徐俊.論手工藝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價值與定位[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7.
作者簡介:
云寧,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