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鴿
摘要:生物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后天學習獲得的終生受益成果,是公民基
素養之一,是學生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生物學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生物學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
關鍵詞:生物學? 核心素養? 能力? 實驗教學? 社會責任
生物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后天學習獲得的終生受益成果,是公民基本素養之一,是學生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生物學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生物學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
“生命觀念”是指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是經過實證后的想法或觀點,是能夠理解或解釋相關事件和現象的品格和能力。如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等,能夠用生命觀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世界觀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比如紅細胞富含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在含氧高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含氧低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所以紅細胞的功能是運輸氧氣,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的一致;現在的哺乳動物是由遠古的爬行類進化而來,進化成哺乳動物后,生活能力增強了,后代成活力增加了,更適應環境了。體現了進化與適應的一致。
“科學探究”是指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的能力。在探究中。樂于并善于團隊合作,勇于創新。比如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給學生強調除了有無光線以外,其他條件必須相同,而且要保證實驗室的安靜。還可以讓學生換一個條件繼續探究,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社會責任”是指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物的討論,作出理性理解和判斷,嘗試解決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能力。關注涉及生物學的社會議題,辨別迷信和偽科學,形成生態意識,主動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和關愛生命等相關知識,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如仙人掌防輻射,吸煙喝酒對健康的危害等
一、在課堂教育和教學中向學生滲透養成終生自我管理的生物核心素養,并培養主動學習新知識、認識新事物的能力,使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1、教育學生擁有心態管理的能力
心態能決定人的健康和事業的成敗。教師要教會學生調整好心態,始終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努力實現自我的人生目標,實現一節的課學習目標,一次考試的小目標,不斷實現最大化優化自我的目的。
2、教育學生擁有自我激勵的能力
自我激勵是潛藏著一種神秘而有趣的力量。教師要善于激勵學生,使他們始終保持前進的動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目標卡”、“名言警句”、“收獲表”等內容實現自我激勵。
3、教育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管理的能力
學習是自己的事。要讓學生知道所學的知識對自己很重要。無論是課外還是課內,都能夠專注地學習。學習是自覺地、主動地行為,進而成為一種需要、習慣和興趣。教師要教會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專心致志干好“規定”的事,經常到書店購買自己喜歡的書籍,通過閱讀不斷開闊視野。
二、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
生物實驗教學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開放實驗室、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形式,加強實驗操作,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真正實現以實驗教學為核心,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植物細胞和動物體細胞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兩節課的實驗放在一起開展,首先,通過教師的演示,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然后由學生自己做洋蔥鱗片葉上表皮細胞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玻片標本,并運用顯微鏡仔細觀察進而畫出細胞圖。如此,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不但加深了對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認識,而且熟練掌握了它們之間的區別。總之,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思維,運用歸納、概括、對比等方法探究生命現象和規律,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有助于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三、關注生物學科和社會發展的新進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生物學教學中,多關注生物科學的新進展,使教材基礎知識與生命科學發展動態相銜接,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科學、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樂趣。引導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關注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對此,我們可通過“科學家的故事”、“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等專題內容的講授,讓學生了解生命科學的發展歷程和進展、了解科學家的工作和科學家的態度,了解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例如: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屠呦呦,屠呦呦團隊從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名藥,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性命,自己成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
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我們必須盡可能多地將這些偉大生物學家的名人軼事貫穿到平時的教學當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了解到他們對人類的偉大貢獻,人造素肉的出現不僅解決食物的不足,滿足了對肉的口感,并且是不含膽固醇的,解決了三高人群對肉的需求。這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生物科技視野,增進了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而且可以將學生對他們的崇敬之情轉化為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探索精神,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科學意識與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理想,進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加強對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作為身處教育教學工作第一線的教師,必須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方法,在深入挖掘教材、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徐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6(2)
[2]陳春紅.核心素養下的生物實驗教學[J].求知導刊,2017,(29):104-104.
[3]黃文輝.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6).作者:李莉芳 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