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細瓊
【摘要】 ?高中階段學生所需要接受學習的知識不僅增多而且難度較小學和初中而言有了很大的提升,給各科教師教學帶了很大的難度。為解決這一問題各科教師從降低難度的角度出發,尋找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高難度的知識,等效思維方法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在眾多學科中物理學因其學科的特性,在教學中運用等效思維方法的地方特別多。
【關鍵詞】 ?高中物理 等效思維 方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7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9-070-01
等效思維方法是指在效果相同的情況下,抓住兩者的同一性將復雜陌生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熟悉的問題。這樣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快速掌握新知識,復習鞏固舊知識同時學會去總結出相關的規律,真正使教學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高中物理較初中物理而言許多知識都進行了“更新升級”,許多的物理概念學生是很難通過課本看似簡單實則晦澀的定義去理解的,這就需要教師去給學生講概念掰碎了講解;同樣物理實際的講解中有許多的模型、實驗也是需要教師運用等效的思維方法去講解的。下面我將仔細為大家分析等效思維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一、等效思維方法作用于高中物理概念教學中
概念,是對一個陌生事物最直接最本質的認識,如果能夠很快很好的掌握這一點,對于新事物的了解和運用就會變得很簡單,高中物理的教學中也是如此。將等效思維方法運用在這上面,學生能夠很快的把握住新知識概念的特點,能夠很好的區別其與舊知識的不同,在實際的掌握運用中也能有很好的借鑒之處。
比如在學習《質點和位移》一節質點的概念時,質點是一個高中物理中最先接觸的一個概念,也是一個模型,教師要想憑空講解這一模型很難,學生去理解想象什么是質點,為什么它會成為質點。最好的辦法是教師通過等效思維的方法給學生構建出一個類似的模型,比如太陽系的天體運動圖,通過運動操作、模型講解讓學生知道這個圍繞著太陽自轉的地球是一個質點,但是當只有地球一個個體在自轉時,地球不是一個質點。通過等效思維下的模型讓學生準確抓住質點的特性,質點是一個理性假想點,它的存在不是單純的為了自己而存在而是作為一個比較或參考對象來出現的。教師:“通過剛剛的講解,現在你們看看書上的概念,是否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學生A:“書上說‘質點是用來代替物體有質量的點’,人是不是也可以被代替?在什么情況下代替?”教師:“是的,在做涉及人的研究時,為了模型的簡便易懂人也會在其中充當質點的角色。”運用學生熟悉的模型采用等效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很好的明白質點這一模型,理解質點的概念。
二、等效思維作用于高中物理模型的構建中
構建模型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經常運用的教學策略,通過模型的構建能夠讓學生更直接的去掌握解題的思路,快速理解教學內容。但是如何去構建模型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比較難,因為模型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等效思維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很快速的掌握模型構建的技巧,不斷去總結舊模型的特點,發現模型構建的規律,從而找到一條快速學習物理的大道。
比如在學習《摩檫力》一節時,教師可以通過斜面模型讓學生了解摩檫力的各項影響因素。這一模型構造教師可以借助在汽車上坡這一具體案例來構建,讓學生更加了解摩檫力的運用。教師:“在汽車的各項條件一定時,上不同程度的坡,速度是不是一樣的?”學生:“速度不一樣,坡度越大,速度越慢。”教師:“對,那為什么速度慢吶?還有同樣的坡度,路面坑洼和路面平整的汽車選擇哪一個會快一點?”學生:“路面平整的快一點。”教師:“很棒,現在你們通過剛剛的問題畫幾個簡單的圖,每一個圖上都有斜坡、汽車。”這樣通過等效思維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構建模型,從中慢慢的領悟摩檫力的產生、摩檫力大小是如何變化的,在之后解決相關問題時能夠有一個好的思維方式。
三、在實際問題中運用等效思維
物理學中許多的知識都與生活和個人息息相關,比如電學、力學等,在教導這些知識點時運用實際生活中的常識去講解學生能夠很好的吸收,生活智慧與學科教學是有著等效點的,抓住點就能很好的幫助學生去理解深奧的問題,能夠將學科生活化、簡單化。讓學生學習、解決物理問題時充滿信心,在生活中面對同樣的問題時能夠將書本知識展示出來,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在學習《能量守恒定律》一節時,教師在講解時要結合具體的實例,教師:“我們教室的電功率是一個固定的量,只能拉動4盞電燈時,如果我們亮了5盞會發生什么情況?”
學生:“都不亮了。”
教師:“對的,都不亮了,因為它超過了固定的量打破了平衡,使得電阻跳動,你們家中常見的停電大多數也是因為這樣。量是一定的,給了你別人就沒了。但理想狀態下所有給出的電量之和小于或等于恒定的電量,你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例子體現了這一點?”
學生:“溫度計,當測量的溫度超過了它能測量的范圍,溫度計就會爆炸。”
教師:“能量守恒,你這個沒有體現出守恒喲。還有嘛?”
學生:“水車的水。”
教師:“對的,很棒。水車的水是一個固定的量,這就決定了其能灑的范圍是一個固定的值,這兩者之間存在固定的量就是一個守恒的量。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實例都存在著這一定律,凡是涉及動能和勢能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是滿足這一定律的。”
就這樣不斷通過等效的實例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定律,也更多的去關注實際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物理定律,從而激發其對于物理的濃厚興趣。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不斷的運用等效思維方法,將復雜變得簡單,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并知道如何去運用這些知識解決書本上生活上的難題。讓物理知識的結果不單單局限于課本,更多的走向生活,更多的去應用。
[ 參 ?考 ?文 ?獻 ]
[1]趙寧等效思維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中學物理,2000(1).
[2]閻金鐸.中學物理教材教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