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發展,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為了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人才,教育改革開展的如火如荼。小學階段是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小學生的英文素養,可以為小學生未來靈活使用英語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必須創新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方式,可以將生活情景融入英語課堂,確保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質量。本文從小學英語教學出發,探析了將生活情景融入小學英語教育的原則和途徑,希望能為小學階段的英語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創設;生活化;小學英語;情景教學
【作者簡介】朱雨桐,江蘇省啟東市呂四港鎮桂林小學。
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能力和邏輯對比能力都尚未成熟,傳統的英語教學以老師單純講授英語單詞和語法為主,這種抽象的教育會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排斥心理,必須要進行針對性改正。在英語教育改革中,要從小學生熟悉的場景出發,從他們的生活入手,讓學生在一個輕松、熟悉的氛圍中學習英語。此外,在生活場景中,學生可以準確地使用英語,提升英語表達能力。總之,在小學英語課堂中融入生活場景,對提升學生的英文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英語課堂中融入生活情節應遵循的原則
1.熟悉性原則。小學生年齡較小,社會經驗缺乏,英語課堂中融入的生活情景,必須以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例如吃飯、游戲等,倘若太過抽象,學生會對場景產生困惑,教學效果無法達到既定高度。筆者在實踐英語教學中,曾經以家訪為背景,通過要求學生介紹家庭情況來進行英語學習。此外,筆者以家庭聚會為背景,要求學生介紹餐具和常見的蔬菜、水果。這種方式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保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2.學生本位原則。把生活情景融入英語課堂必須讓學生占據主體位置,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英文素養。尤其是在單詞、語法的學習中,更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方式,在既定場景中,學生可以靈活選擇自己的角色,在情景模擬中不可為學生設置過多的限制。老師要鼓勵每個學生開口練習英語,允許學生出錯,以此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
3.趣味性原則。小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極度不集中,非常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為了確保教學效果,英語課堂中創設的生活場景,必須就極高的趣味性,這樣才能長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的樂趣,避免他們排斥學習英語。在趣味游戲等趣味場景中開展英語學習,能夠加深學生對英語單詞語法及其使用場景的印象,讓學生在類似場景中能夠靈活使用英語。
二、英語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情景的途徑
1.借助角色扮演游戲。“過家家”是小學生最喜歡玩的游戲之一,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為學生創設出不同的生活場景,以過家家游戲的方式把學生融入到場景中。這樣可以把教材枯燥無味的知識點轉化為有趣的學習內容。以筆者的實踐教學為例,筆者借助蔬菜模型創設出菜市場情境,筆者扮演買方,讓學生扮演賣方,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于蔬菜英文單詞的認知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對常見的疑問句的語法有基本的認識。
2.借助高科技。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在教學課堂中逐漸普及,多媒體技術的加入擴寬了教學方式。在英語課堂的生活情景創設中,多媒體也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筆者在實踐教學中,會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更生動靈活的場景,比如筆者會在網絡上查找動物園場景圖片,為學生創設出一個真實的動物園場景,再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向學生展示要求學生掌握的單詞對應的動物圖片,通過英語問答讓學生對抽象的英語單詞和具象的含義對應起來。
3.創新作業形式。作業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高質量的英語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加深記憶。但是傳統的英語作業你單詞默寫和句子抄寫為主,學生以應付的態度對待作業,作業基本功能無法實現。為了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可以把生活場景融入的作業中。以筆者的英語實踐教學為例,筆者要求學生為自己設計一個獨特的英文名片,名片中的內容全部用英文書寫,要介紹學生的姓名、班級、理想等,突破傳統作業的桎梏。
三、結語
把生活場景融入到小學英語課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英文學習的現實意義,這種靈活的形式也能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對英文學習的興趣,為培養學生的英文素養奠定扎實的基礎。這種互動式的教育方式,把每個學生都納入到場景中,每個學生都有開口練習英語的機會,擺脫了傳統“啞巴式”英語教學方式的弊端。本文從筆者實踐教學經驗出發,簡述了將生活場景融入到英語課程中的原則和途徑,希望能為一線教育改革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保忠.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8,05:21-22.
[2]肖麗.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9: 226+228.
[3]謝利貴.運用“情景教學”提升交際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 2018,12:99.
[4]劉震.創設語境,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目標達成[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8,0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