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洋
摘 要:教師特質是教師作為一種專業人所具有的與其他專業所不同的性質,對教師具有內在的規定性,是教師的本質屬性。目前研究存在研究內容忽視本土環境、研究對象忽視城鄉差異、研究方法不夠深入等問題。
關鍵詞 教師特質;專業發展特質;人格特質
國內關于教師特質的研究相比國外起步晚,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才開始逐漸受到關注。國內文獻數據庫來源主要依托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教師特質”為主題詞檢索文獻,總共檢索275篇,其中普通期刊152篇,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68篇,碩博士論文46篇,其他9篇。筆者對這些文獻進行了分析、整理、歸類,發現國內學者主要圍繞教師人格特質、專業發展特質、教學特質、精神特質四個方面(詳見表格一)對教師特質進行研究。
一、教師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
我國研究者對教師特質的相關研究中,關于人格特質的研究為73篇,所占比例超過了26%,是數量最多的,是學術界熱門問題。研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的關系研究,著重闡述了教師人格特質對教師教學行為、教學方式、工作績效、壓力應對、職業認同、效能感等的影響。例如,李東斌、鄺宏達兩人利用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戴忠恒、祝蓓里修訂的科特爾16人格因素問卷(簡稱16PF),對骨干教師進行測查,得出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感相關顯著,骨干教師人格特質具有自身的優越性,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的結論。
(二)優秀教師的人格特質研究,主要分析了作為優秀教師所具備的人格特質。例如,劉純姣采用卡氏16PF對上海市11所各層次高校近5年來獲得過校級以上“優秀輔導員”榮譽稱號的56名輔導員測量,得出上海市高校優秀輔導員具有適應、外向、安詳、果斷、心理健康以及適中的專業成就、創造能力、新環境成長能力人格特質。
二、教師專業發展特質的相關研究
我國學者一直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倍加關注,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必不可少的接受新知識,增強專業能力的持續過程。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教師在其專業發展過程中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特質,以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準。例如,曲鐵華、馮茁于教育研究上發文認為,高校教師是一種學術性專門職業,學術性是高校教師的最基本特質,是高校教師職業生涯的核心,也是衡量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價值向度。
沈陽師范大學的劉秀榮、王曉霞則認為理想的教師專業素養主要由三方面構成:即專業理想、專業知能和教育智慧,它為教師提供了奮斗的目標,是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巨大動力。
(二)旨在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解決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例如,毋丹丹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特質遭遇遮蔽,的問題,提出要把握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路徑,破除遮蔽的藩籬,從宏觀學校層面、中觀課程層面以及微觀師生關系層面探討了彰顯教師專業發展特質的實踐路徑。
(三)教師特質培養路徑的相關研究。首先,基于人工智能路徑的相關研究,李棟分析了人工智能對教師專業發展“轉識成智”特質的不可替代性,主要提出理性自覺,強化自身教育洞察力;辯證綜合,窮究教育世界之義理;德性自證,扎根本土反思性實踐三種不同的路徑。基于反思與實踐取向路徑的相關研究,張定強認為反思是教師成長不可缺少的品質,具有實踐性、批判性、內在性、持續性的特點。基于知識創生取向路徑的相關研究,鐘啟泉依據知識創生螺旋理論(SECI),解讀教師實踐性知識形成的機制,并且描述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特質。
三、教師教學特質的相關研究
教師教學是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之一,對教師教學特質進行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對關于教師教學特質文獻分析發現,我國對教師教學特質的研究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科教學特質的相關研究,關注不同學科所具有的與本學科知識相適應的特質。例如,郝福生采用調查問卷、深入訪談和課堂觀察的方法,得出中學優秀物理教師的首要教學特質由教育理念、動力機制、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等四項要素構成,并從教師個體、學校組織、社會環境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學優秀物理教師首要教學特質的構建途徑。
(二)教師教學勝任力模型研究,從教學的視角研究教師勝任力。例如何齊宗、熊思鵬運用文獻法、德爾菲法和統計法研討了高校教師教學勝任力的因素,在此基礎上建構起包括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11個、三級指標41個的勝任力模型。
(三)新手教師與專家教師勝任力特質的比較研究,從比較中發現專家教師勝任力特質,以為新手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啟示。例如,胡典順、徐漢文等人通過對實習教師與專家教師教學對比研究發現專家教師具有良好的教育學科知識,注重對教材內容的“二次開發”,教學行為自然,提問具有啟發性。
四、教師精神特質的相關研究
關于教師精神特質的相關研究對象主要是大學教師與小學語文教師,內容方面主要是對教師應有的精神特質進行理論分析,然后對教師精神特質的缺失進行思考,最后提出提升教師精神特質的相應策略。社會和個人的原因,語文教師的精神特質出現了較明顯的缺失與異化,可以借助砥礪品行、博覽群書、發展個性等方式加以扭轉。
五、對已有關于教師特質研究反思
(一)從研究內容來看。其一,已有研究基本關注教師某方面的具體特質,如人格、精神、教學等方面的特質,尤以人格特質為多,很少從教師整體角度或教師所處的獨特環境來分析教師特質,忽視了教師特質的養成是自身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其二,對教師某方面特質的概念界定并不清晰,致使教師作為專業人員特有的性質并沒有很好地與其他專業區別開來。未來關于教師特質的研究應該著重關注對概念的澄清,并從多角度、多視角研究教師特質。
(二)從研究對象來看。已有研究對象層次涵蓋幼兒、小學、中學、大學教師,可見已有研究對象的選擇比較全面。注定城市教師與鄉村教師所擁有的性質是不同的。因此,未來研究,應該注重城市,尤其是鄉村特有的性質來研究教師特質,不能一概而論。
(三)從研究方法來看。其一,大部分研究者是從理論分析的角度研究教師某方面特質,有的研究者基于已有文獻在進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理論思辨總結出教師某方面獨特的性質;其二,部分研究者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如問卷調查、觀察、訪談等方法收集資料,但這僅限于部分學位論文,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的文獻比較匱乏。應該著重混合研究范式,理論思辨與量化、質性研究方法結合使用,用多種方法探究教師特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