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摘 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將英語課程的性質界定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屬性。學習英語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傳播中國文化,還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職業發展的機會。因此,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能增加知識儲備、促進其思維發展,并為其更好的適應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滲透
一、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突出英語課程教學的人文性,文化意識的滲透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了解和學習語言發源國的文化對于掌握語言以及在語境中完成對聽力、閱讀、寫作和綜合表達等基本技能的把握方面具有指導意義。英語教學中,我們提倡教師要創設語言環境完成語言的輸入,也就表明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在真實語境中的互動和溝通。需要掌握其文化知識,可以有效的避免在語言輸出的過程中出現文化差異導致的理解偏差。而這些,單靠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對聽說讀寫的訓練是無法做好的,基礎知識的掌握也并不完全意味著學生就能夠學好和運用英語。同時,有意識地將文化知識在基礎英語教學中進行滲透可以幫助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正確理解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學習的關系,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只有通過親身試用語言,才能將習得的知識加以拓展應用,而這離開了文化情境是做不到的。所以,學好英語,首先要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教師要意識到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文化教育,正是為了給學生提供理解和思考的平臺,最終能培養學生從簡單的學習理解上升到應用實踐。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常用方式
(一)依托課本內容,充分挖掘文化內涵
在英語教材中,文化信息往往伴隨著課本材料呈現出來,這需要教師充分發掘課本內容,將涉及的文化知識延伸到課本以外,并結合教材滲透給學生。教師在進行文化拓展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選取的拓展知識應能激發學生加入研究和探討中。例如,西方飲食習慣、生活習俗、天氣狀況、節假日等話題都較適合開發學生的思維意識,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在講授的基礎上,可以鼓勵學生查找資料信息,加強師生互動,增強學生對背景文化的認識,以達到了解更多外國文化的目的。
(二)創設真實語境,提升學生“實戰”水平
英語教學要求注重語言實踐,培養實際的運用能力,這是英語的工具性的特點所決定的。英語的使用具備多文化語境的特征,從語用層次上來說,只有結合教學過程中文化語境的構建,才能夠有效發揮作用和價值。同時,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是英語語言內化和輸出的重要教學過程,在此過程中,使用真實語境的練習可以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促進學生發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綜合分析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情景文化語境,可借助多媒體或其他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模仿、角色扮演的方式,整合已有信息和知識,尋找和探究語言交際中的問題。通過長期的練習潛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學生,使學生在語境中加深對英語知識的理解,掌握語境背后隱藏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跨越文化層次學習英語知識和文化,從而培養其使用語言的能力。
(三)采用多種途徑,加深對文化的了解
英語的語言表達能力只有隨著語言實踐活動的增多才會逐漸提升。英語教學中,日常語言交際是加深文化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語用功能的重要一環。作為教學的拓展和輔助,可以鼓勵學生課后觀賞優質的原聲電影,去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在實際場景中的運用并加以模仿。另外,有條件的學校應積極鼓勵學生和外教多交流或開設口語角,借助口語課的平臺發現自身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的問題。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學生的使用能力會大大增強,同時,深刻的了解了英語系語言文化也為進一步做好語言習得提供了幫助,有利于學生遷移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幾點思考
(一)文化教學要張弛有度。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課標中明確提到,“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見,文化滲透對英語教學的助力作用顯而易見,但我們也要認識到,文化教學并非英語教學的核心,人本主義活動的開展要注意尺度的把握。教師要從提高教學資源利用效率以及教學活動的語用功能的角度出發,采用合理的方式,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加深對祖國文化理解的過程。
(二)注重學科核心素養的融合
學生發展學科能力的核心過程是其認知過程,學生在學習中對于經歷的文化知識、語言知識具有個性思維的特征,為此,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科內容篩選和細化知識素材,使之與學科的核心素養要求相一致,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目的。即“以學習中學習英語的認知為基礎的,涉及不同層次認知活動和思維品質的一個系統構念。”而我們滲透文化教學的本質目的也是為了讓在學生學習英語時能形成一種穩定的整體理解能力,從而達到語言使用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英語教學中語言文化的滲透研究[J].許玲藝.成才之路.2016(30).
[2]中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文化滲透的重要性[J].林海.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