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清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政策的不斷深入,初中生物教師對于自身生物教學質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為了切實增強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理解,教師應當按照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分析,篩選合適的生物教學方法,有效提升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認知水平。特別是當下諸多教學元素的瘋狂涌入,為教師的生物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選擇。因此,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途徑變得更加多元化,教師生物教學的質量也獲得有效提升。
關鍵詞:多元化;教法結合;初中生物;質量提升
在初中階段的生物知識教學中,教師應當重點培養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決定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加深學生的知識學習印象。首先,教師為學生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其次,教師結合多媒體教學法,設計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最后,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學習小組,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知識探究,切實提升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效率。
一、情境教學法,加深學生知識理解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需要著重加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能力。為此,教師在長期的教學研究后,決定采用情境教學法指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因為,對于學生來說,初中階段的生物知識多源自學生的現實生活。所以,學生在學習期間,通過教師為其創設的生活化情境,能夠加深自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整體性認知。故而,教師在教授學生生物知識的時候,需要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出發,指導學生有效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全面認知,最終幫助學生真正有效地提升其對于生物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人體的營養”的知識時,就可采用情境教學法指導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為此,教師可以結合“人體的營養”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學習內容。教師為學生設計“我的三餐規劃”設計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寫出自己認為最健康的日常飲食,進而由教師結合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學生評價其飲食的科學性和健康性。在講解相應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向學生們強調對于人的基本生命元素的攝入要求,以及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能量攝入問題。通過教師的教學指導,學生能夠掌握健康飲食的知識,并回歸現實生活進行實踐,從而切實提升自身的生物知識理解。
二、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重點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在教師看來,興趣使學生最佳的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性的知識學習,并切實提升學生的知識認知水平。為此,教師決定采用多媒體教學法指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希望通過動態化、趣味化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期間,應當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性的分析,使教師設計的教學課件能夠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通過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法進行教學指導,生物知識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鮮活,從而指導學生進行更加投入的知識學習。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知識時,就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法進行相應的教學指導。為此,教師需要結合教材中關于人體呼吸的知識內容,為學生創編相應的教學課件,同時注重教學課件內容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使之能夠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于相關知識內容的認知水平。因此,教師可以使用動畫模型進行細致的展示,血液中氧向細胞內擴散,細胞內二氧化碳向血液中擴散,使細胞重獲氧氣。教師為學生展示的知識內容,有效提升了學生對于人體呼吸過程知識的整體性認知。通過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法的教學指導,學生被教學課件內容深深吸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
三、小組合作法,強化學生探究意識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需要具備極強的知識探究意識。在教師看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好奇和探究,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知識學習,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效果。為此,教師需結合學生應學的知識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合作學習問題,指導學生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究和分析。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分析,使得教師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從而切實提升了學生的生物知識理解能力,并強化了學生的知識探究意識。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知識時,就可結合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教師綜合分析教學內容,為學生創編關于遺傳學的探究性問題。其次,教師設計的問題需要進行難度的梯次配置,引導學生進行順利的問題探究。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知識探究結果,對合作學習活動進行點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當前的學習現狀,以及實際教學的內容,為學生篩選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莊偉星.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淺談[J].中學課程資源,2018(11):37-38.
[2]吳超.淺析分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