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
摘要:新課改的縱深推進,強調應發揮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積極的價值觀,以促進其全面發展。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文質兼美、意境深邃的名家散文,其不僅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也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是該階段語文學習的重點之一。為此,教師應改變刻板施教,促進學生對散文的學習理解,以創新散文教學,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展開對初中語文散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散文教學;有效策略
引言:
初中語文新課標中指出:應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使其在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自我感受,并獲得對自然、社會以及人生的有益啟示[1]。而在散文教學中,因其文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形散神聚、意境深邃,往往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理解障礙。這便需要教師進行授課反思,總結施教問題,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以優化散文教學,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技巧:
一、初中散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依據不同文體的自身特點施以針對性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理解、學習思路,避免因定式施教,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在初中散文授課中,還存在如下四方面問題:
1、側重于知識講解,破壞了散文的表達意境。很多教師多以圍繞教學計劃推進散文教學,將文章分為若干個部分、知識點,在講授中逐一的進行解釋,以鞏固學生的知識理解。這樣的授課方式下,使散文學習等同于文本分析,美文之美被“肢解”的蕩然無存,學生自然難以具有深入學習的積極性。
2、注重對主旨分析,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教師側重對文本主旨、中心內容的分析,給予學生閱讀、感受的引導有限,多以教師的主動講解代替學生的自主閱讀。這不僅會養成學生的思維惰性,使其難以準確把握散文的表達技巧,也阻礙了學生學習興趣的發展。
3、講解的事無巨細,學生難以捕捉學習重點。在散文教學中,教師的一言堂授課下,學生一直處于“聽眾”的位置。因忽視了與學生的互動,難以掌握真實學情,教師的講解的再全面仔細,教學效率也并不理想,這主要是由于很多知識點學生并未真正的理解、領悟所造成的。
4、未展開教學拓展,難以促進學以致用。語文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特點。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進行教學拓展,為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實現教學與實踐的融合、促進。
二、初中語文散文教學的有策略
1、沉浸式閱讀,走進散文意境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便是一切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散文教學中,教師可引入沉浸式閱讀,讓學生放松身心,盡情感受豐富的文學世界、作者所營造的別樣“風景”。在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的同時,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在感受文學之美的同時,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例如:在部編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的語言引導,使學生轉化為“我”,去體會魯迅先生的童年成長過程。讓學生通過對文中細致入微的景色描寫、生動的表現手法,來暢游百草園、三味書屋,對其發生的一系列趣事形成深刻的印象,體味在白描中所流露出的妙趣橫生,使學生充分感受這一份質樸的童真童趣。教師應給予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并為其指明學習方向。在走近文本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魯迅先生在散文寫作中的用詞精準、表達巧妙。
2、聯系生活法,創設想象情境
部編版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在散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激趣教學,使學生能夠將學習與生活相聯系,理解文本深意,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例如:在《春》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進行通讀,然后對印象深刻的部分進行細讀,并可以小組交流的方式探討“在上次春游中,我們所見的春景與文中有哪些異同之處”,讓學生暢所欲言。從而聯系過往經驗,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其感受春天的生機盎然、作者為讀者所呈現的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的情景交融[2]。
3、信息化教學,讓學習更生動
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散文教學變得生動立體。為此,教師可運用信息化授課,使散文教學在圖文并茂、聲像并舉中變得豐盈而充實[3]。例如:教師可將微課作為翻轉課堂的重要資源,將碎片化時間充分的運用起來,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思路;還可以運用慕課作為教學輔助,吸引學生的課堂關注力等。以信息教學打破時間、空間對課堂的局限性,提高散文教學效率。再例如:在《<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中,可以微課資源為導入,使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的作業,可以是“幫助長媽媽制作求職簡歷表”,也可以是“分析長媽媽的個性特點”,亦或者是簡述“為什么阿長有這么多名字?她到底叫什么?”以多元化視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學品讀散文,并將自己的真實閱讀感受記錄下來,去理解作者對阿長的情感。
4、拓展教學,促進讀寫結合
展開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便是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文學審美,促進其理解、領悟能力的不斷發展。在散文教學中,教師也應注重教學延伸,促進學生的閱讀積累,并引導學生展開相應的寫作練習。從而,使其在散文學習中汲取的文本精華、優美句式、寫作手法等內化為素養、外化為表達能力。例如:在《白楊禮贊》的學習中,教師可向學生推薦《白楊》、《又見白楊》以及《川藏線上的白楊》等描寫白楊的散文,使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拓展其知識視野。并可以教學實踐活動的展開,使學生近距離接觸、觀察白楊。進而,使其進行散文的練筆寫作。以讀寫結合,使學生能夠掌握不同散文(敘事、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具有怎樣的差異性。
三、結語
總而言之,創新散文教學,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并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實現讀寫結合。從而,構建高效散文課堂,提高學生的文學理解、表達能力,使其掌握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技巧。
參考文獻:
[1]王思盟.初中語文現當代散文欣賞性閱讀教學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9):12.
[2]趙相萍.拓展初中散文閱讀教學視野的對策研究[D].五邑大學,2018(5):25.
[3]程紅梅.初中現當代散文教學學生審美情趣的內涵及養成研究——以鞍山市第五十一中學為例[D].四川師范大學,2017(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