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玲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入,教育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全面化的發展,因此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再符合教育教學的新要求,亟需進行轉變和改革。情境教學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多元情境的創設能夠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求,并為課堂教學增添生命和活力。基于此,本文將從利用基礎知、利用信息技術與利用生活資源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和研究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元情境的創設方法與策略,希望能為一線的初中語文教師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和教學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多元情境;創設
情境教學指的是教師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手段,來還原或者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態度體驗,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內容本質、把握內在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符合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運用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扭轉過去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面發展。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積極地轉換思想和觀念,從現實學情出發,推動課堂教學的轉變與革新,以實現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利用基礎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啟發點,也是學生學習的起點,所以問題情境的創設十分必要,是打破學生思維束縛和禁錮的有效途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應深入教材,全面了解語文基礎知識的重點、難點,并把握語文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以此為基礎和前提來精心地設計問題,保證問題的啟發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從而創設出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有效設置懸念,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活躍自身思維、利用知識儲備對問題展開分析、思考與主動探究,推動課堂教學進程的深入。
例如,在教授《在大漠中心》這篇課文時,為了推動課堂教學的進程深入,激發學生們求知欲望,筆者根據課文中的基礎知識為學生們創設了問題情境。問題如下:在課文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來表達自己面對死亡威脅時的感受,通過作者的表寫,你覺得作者是一位怎樣的人?作者是怎樣理解探險的意義呢?在閱讀完課文后,你又是如何理解探險的意義的?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立即展開思考,經過學生們的思考與分析,學生們最終得出結論。這樣一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利用基礎知識,創設問題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思考動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進程。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
語文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卻多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學習和理解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諸多問題,從而影響學習效率。直觀情境的創設則能讓知識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與吸收。所以,初中語文教師便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與技能,從而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對知識進行數字化處理,再通過圖片展示、動畫或視頻播放等形式展示出來,營造和創設直觀教學情境,優化學生的感知認識,進而有效加快學生的理解速度。
例如,在教授《看云識天氣》這篇課文時,為了加快學生們的理解速度,筆者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們創設了直觀情境。本節課程的內容中包含了一些云的圖形描寫,學生們通過文字的表述,對云的形狀結構雖然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學生們的理解并不深刻,所以,筆者使用信息技術將文中描述的云進行直觀的展示,幫助學生們更好的理解云的形態與天氣的關系。這樣一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增強了學生的直觀感知。
三、利用生活資源,創設現實情境
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將運用到生活中去,加強語文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語文的實用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從現實生活入手,注意搜集各種與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相關的素材和資源, 并將其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原和創設出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情境,縮短語文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就在身邊,體悟語文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背影》這篇課文時,本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回憶父親對自己的付出,在生活中,學生們對于父愛的理解常常具有一定的模糊。這時因為父親在日常的生活中與大家接觸的時間較短,生活中的瑣事都是由母親操勞,所以,筆者交給學生們一項任務,讓學生們在生活中細心觀察、感受父親的付出,。這樣一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利用生活資源,創設現實情境,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元情境的創設是新課程改革推進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徹底摒棄落后思想,嘗試利用基礎知、利用信息技術、利用生活資源來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最終讓初中語文課堂迸發出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張維維.情境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130+133.
[2]鄭力軍.談初中語文情境式教學的開展[J].學周刊,2019(2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