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銀
摘? 要:心理劇是團體治療的一種形式,對大學生的適應力培養同樣具有效果。文章通過設計符合大學生適應力發展的訓練方案,提高大學生的適應能力。同時,通過大學生適應性問卷、小組滿意度調查、效果反饋訪談等方法對心理劇技術對大學生適應力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在心理劇小組結束后,學生反饋自己的適應能力有所提升,對心理劇小組的內容、設計等均比較滿意。
關鍵詞:心理劇;大學生;適應力;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9-0184-04
Abstract: Psychodrama is a form of group therapy, which has the same effect on the adaptation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design conforms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daptation development training plan, enhanc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daptation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questionnaire, group satisfaction survey, effect feedback interview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psychodrama technology on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and found that after the end of the psychodrama group, students reported that their adaptability improved, and they were relatively satisfied with the content and design of the psychodrama group.
Keywords: psychodrama; college students; resilience; empirical research
一、心理劇及心理劇技術
心理劇是由維也納精神病學家莫雷諾創立、發展起來的一種基本團體治療方法。它是一種戲劇形式的團體心理治療,運用動作技巧將生命帶進房間來,并運用團體成員來扮演戲劇中的演員。心理劇團體成員通過他/她(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場景,演出他/她的思想、感受、人際關系或者夢想。在演出的過程中,團體成員可以增強洞察力、自發性和創造性,從而幫助他們度過困境,趨于個體整合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心理劇中主要組成要素有主角、舞臺導演、輔角、觀眾以及紗巾、紙牌等道具。其中主角是心理劇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經由導演暖身活動之后,被團體或者導演選出來的最需要處理議題的成員。在導演的幫助和成員的合作下,主角探索自己的生活經歷,這些生活經歷可能是主角過去或者現在的生活,也可能是現實的或者想像的。導演是團體帶領者,是心理治療師或者心理咨詢師。導演必須具備深厚的心理學和心理劇知識,其功能是一個共同創造者,運用一系列的專業技能來為主角服務,推動主角行動。導演同時要對整個團體負責,關注主角之外,也要必須持續注意屋子中還有其他什么事情正在發生,同時準備好為這些人做些什么。心理劇中的舞臺是主角上演人生經歷的空間,區隔主角場景與觀眾的空間,當主角踏入舞臺空間時,將感到即將踏入自己的內心世界。舞臺是生活的延伸部分,是可以用行動表現個體的現實生活,可以探索潛力和可以講故事的地方。輔角是主角以外在心理劇中扮演角色的人,由主角在團體成員中任意挑選。輔角的演出是遵循主角的感受與意見,讓主角能在他所創造的場景中去澄清他的問題或思緒。觀眾是團體中所有沒有直接投入行動的人,他們是主角經歷的見證者。在心理劇完成后,他們可以與主角分享他們的感想,可以讓主角了解到自己并不孤單,幫助主角從剛剛的情境中跳出,重新回到現實,與現實產生聯結。
心理劇整個過程在導演帶領下完成,主要分為暖身、行動、分享三個階段,主角對自己想要處理的議題進行暴露、陳述,并用現場的道具模擬議題場景,從現場選擇輔角代替議題中可能出現的人、事、物等。通過現場場景模擬,主角可以進行情感宣泄,思考原有的認知,提升行動力來達到療愈的效果。
心理劇中常用的技巧有角色互換、替身、獨白、鏡像技術和未來投射等。角色互換是心理劇種最基本的核心技術,可以幫助主角進一步認識重要他人,通過角色互換深入到對方內心,以換位的眼光去理解對方所認知的世界,感受他的感覺,并且幫助對方說出內心無法說出的真正感覺和想法。替身是輔角扮演主角并且進入到主角的內在世界的技術,輔角替主角把沒有體會的感受,潛意識的內在想法表達出來。獨白可以幫助主角表達未發覺的想法,進行情感體驗,如主角將自己的內心想法用自言自語方式表達出來或是想象出來,用來體驗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鏡像技術是輔角通過模仿主角的手勢、態度、演出中的言語,來反映主角的技術。未來投射是成員們通過對未來事件的構建和期望,讓成員在一起憧憬和討論未來事件的可能性結果以及對期望的事件結果的了解,并有效地采取措施,實現對未來的期望。
二、心理劇小組活動設計
本次心理劇小組根據大學生適應力要求,制定小組活動內容。本次小組活動一共是8次活動,每次活動圍繞大學生適應力要求設計不同的主題,現場活動中根據小組成員的活動情況調整具體實施內容。具體設置如表1。
三、心理劇對大學生適應力影響分析
本次心理劇小組經過前期招募,共有12名同學報名,經過訪談,共有10名同學完整參加此次心理劇小組。本次活動中通過“大學生適應力”問卷、小組滿意度調查、結束訪談等方式跟蹤了解心理劇技術對大學生適應力影響。
(一)量化分析
大學生適應性問卷共有108個問題,測試學生在學業問題、焦慮、人際關系、抑郁、職業問題、物質濫用、自尊、家庭9個方面的情況,問卷采用4級分法,得分越高者適應性越差。在小組開始之前一周,小組結束后一周對小組成員進行測試,結果如表2:
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分數下降的有7人,比例是70%,分數維持不變的有1人,比例是10%,分數上升的有2人,占20%。從整體上來說,心理劇技術對大多數同學的適應力有影響。
小組滿意度分析:
本次小組在結束后一周對小組成員進行滿意度調查,同時請小組成員反饋效果。結果如表3。
從表3小組成員的滿意度來看,小組成員對小組的主題設計、環節安排、帶領者的專業技能、小組成員的滿意度非常高,完全滿意程度在70%以上,滿意程度是100%。滿意度側面反映了小組成員對心理劇技術的接受和認可,可見心理劇技術是一個符合學生需求的適應力成長的方法。
(二)質化分析
心理劇小組結束后,對小組成員進行適應力訪談,了解心理劇對成員適應力的效果。小組成員對心理劇效果進行積極反饋,認為心理劇小組很好地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生活。摘錄部分反饋記錄如下:
成員1:小組活動對我適應大學很有幫助,心理劇是一個很有趣的形式來幫助我們解決大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例如人際交往、排解壓力、怎樣放松、如何對未來有一個規劃,這都通過使用紗巾來表現自己,挑選卡片等形式表現出來,讓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這些解決方法。
成員2:作為大一新生,初入大學感到十分不適,從而非常懷念中學時與熟知的同學相處的時光,所以那時自己有一點點抑郁,不太和同學講話。在活動開展兩次后,我發現自己變得有信心了,與同學相處更多,更融洽。同時,認識了小組中的這么多人,有同屆新生,也有學長學姐,感覺很好。
成員3:感覺參加完活動心情都蠻好,能釋放不少壓力。小組成員到后期都相互信任之后效果更好了,也交到不少朋友。
成員4:我曾一直都因為追不上她而悶悶不樂,自從第一次被拒以后,這樣持續了一年,真的很難受。心理劇是我第一次真誠交流自己的內心,傾聽伙伴們的困惑。······這段時間,我感覺好多了。
從成員們的反饋來看,心理劇技術可以幫助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幫助他們發展更多的生活策略。
四、心理劇技術對大學生適應力影響思考
(一)心理劇為大學生提供開放的空間
大學生處于半成年狀態,心理年齡還比較小。他們的心理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大學生環境適應不良、人際關系、戀愛、就業壓力等。通常,他們在咨詢或者輔導員談話的時候總因為安全感不夠而不敢敞開心扉。這就為心理輔導工作帶來了阻力。心理劇恰好能解決這一弊端,心理劇可以顯現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場景。劇中沒有應該怎么做,只有喜歡怎么做,怎么做舒服就怎么做,做什么只是主角的觀點。導演(老師)能夠根據他們的表演清晰地看出每個人的特點和問題所在。從而可以根據個人的性格特點,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
(二)心理劇能夠調整大學生的認知,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多數有不良心理的大學生的認知是有偏差的。比如:對高分和排名的過分追求、對絕對平等和民主自由的過分追求、對異性的過分追求等等。這些都與他們的認知不恰當有關。心理劇通過舞臺表演,通過自我體驗、角色扮演、人際互動、老師的指導等效果來使學生握造自我,改善自我。扮演者被迫去思索與搜尋能夠支持角色觀點的正面依據。這促進了扮演者對這種觀點從不了解到認識、從不相信到相信的轉變,改變了原來的態度、接受新的態度立場,從而達到認知協調,并能讓每一個參加了該活動的大學生理解行為背后的動機,調整自己的認知。
(三)心理劇能夠培養大學生的社交和溝通技能
心理劇提供了一個多維度的人際互動的環境,是一個模擬的社會。在心理劇中,主角和配角的交互活動體現各種人際關系。有些在平時不大善于社交的大學生,通過在心理劇中的表演以及與其他同學的互動,提高他們的溝通技能。并且他們可以把在心理劇中形成的新行為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去。這樣可以避免直接在社會中為鍛煉新行為而受到的打擊。
參考文獻:
[1]A PAUL HARE,JUNE RABSON HARE. J.L.Monero_心理劇創始人[M].胡茉玲,譯.臺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公司,2004.
[2]ADAM BLATER.心理劇導論——歷史、理論與實務[M].張貴僳,等,譯.臺北:臺北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
[3]ANNE BANNISTER,等.心理劇入門手冊(The Handbook ofPsych
odrama)[M].陳鏡如,譯.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8.
[4]余常紅,李懷敏.短期集體心理治療對神經癥患者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7(04):354-355.
[5]周玉萍,唐文忠.心理劇治療對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自尊水平的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0.
[6]周玉萍,高曉翠.心理劇治療對精神分裂癥特質焦慮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7.
[7]余江.在行動中治療傷痛——論心理劇方法對創傷性事件的治療作用[C].國際心理治療與危機干預學術回憶論文選編.
[8]耿劉娜,劉金秀.心理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示例[J].中國特殊教育,2007.
[9]蔣伯鈞,趙立明,馬立芳,等.上海市黃浦區某社區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初級衛生保障,2005.
[10]沈之菲.角色扮演在班級心理輔導中的應用[J].思想理論教育,2001(7).
[11]王爾東.通過心理劇提高大學生自信水平的實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9.
[12]蘇慧麗.心理劇對心理問題篩查中篩出學生的預防干預研究[D].天津大學,2009.
[13]劉巧.運用心理劇技術對大學生抑郁癥狀的干預研究[D].南京大學,2013.
[14]黃艷.心理劇治療的理論與實踐[D].魯東大學,2006.
[15]朱少蓁.大學生適應性量表(CAS)的修訂及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