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平
摘 要:《全日制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如何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及體驗將數學新知傳授給學生是教師工作的主要內容和方向,作為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關鍵詞:數學 生活 新知 興趣
談到數學,很多人都認為是純理論性的東西,較枯燥,不好學。其實,大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說過:“任何數學知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模型”。可見,數學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來源于豐富多彩的生活。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時時謹記:想方設法讓枯燥單調的數學理論和知識變得鮮活生動。
一、源于生活,學習新知
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本身就是融為一體的。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可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水杯,你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后請代表說說看。”這樣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方法再現,讓他們議一議,說一說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這樣聯系學生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輕松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鐘后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二、貼近生活,激發興趣
我從生活中“找”數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找”數學,“想”數學,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身臨其境”地學數學。
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更多地選擇聯系實際,貼近兒童的事例,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進行有余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時,我拿了一些糖平均分給6個同學,余下1----5個,為什么余數只能是這幾個呢?讓學生展開分析、討論,自己解決問題。又如:教學常見的百分率時,我首先組織學生開展扔沙袋打靶游戲,請學生算一算自己打靶的命中率,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口算競賽,請學生算一算自己口算的正確率,最后請學生算一算,今天本班學生的出勤率。讓學生容易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自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實用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好的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因而,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感到親切,從而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勁頭,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上課前,教師用多媒體出于北京天安門升國旗的畫面,并出出特寫境頭——國旗中的五角星,然后提問:“五角星上有角嗎?有幾個角?”學生回答后,馬上揭示了課題,這樣,通過觀看升旗儀式引入新課,不僅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而且有利于學生產生對數學的情感,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三、再現生活,增長知識
小學生接觸社會的范圍較窄,那么數學教學中若能再現生活進行練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老師則要心甘情愿地做學生學習活動的配角。
例如,在學生學習了統計的初步應用知識后,為了提高學生對數據的采集、歸納、分析并作出解釋和判斷的能力,我曾結合當時的申奧形勢,設計這樣的教學方案:先出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假如要確保我國申奧成功需要哪些條作,請你對這些條件做出預測和評價,并根據數據的特點繪制成合適的統計表,然后,我把學生經過社會調查后的條件,項目板書在黑板上,它們是環保、交通、場館、住宿、旅游、財政、通訊、民眾支持率、其它。接著讓學生從中選擇感興趣的項目,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各種形式查閱資料,通過分析篩選出有用的數據制成統計表,再結合背景材料時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如此一來,孩子們興趣提高,除了學到了數學知識,還增長了數學以外的科學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再如,講授“較復雜的平均數應用題”時,我先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自己收集一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數據制作成統計表,次日結合這些數據來研究求平均數的應用題。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勁頭十足,有的測量本組同學的身高,有的統計一周平均氣溫,有的統計家里月開支情況,這樣做不僅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強化了應用意識,而且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到主動獲取知識的前沿,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意識。
四、立足生活,增進情感
人與人之間是有感情的,作為一名教師,關心和愛護往往是啟迪少年鑰匙,理解和寬容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教好學生,我們必須有“愛心”,應走進學生心靈,了解他們的歡樂憂愁,把他們的幸福當做是自己幸福,把他們的歡樂當做是自己歡樂,或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老師的“愛”必須是公正的、無私的、坦誠的,對學習好的不偏愛,對學習差的不歧視。
小學生由于意志薄弱,對挫折和失敗的承受能力差。我們有必要通過數學活動來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承受能力。我采取以下的做法:
1、對每次考試或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求學生自查錯在哪里,典型問題,我們集體講評。使學生認識錯誤是難免的。人人都有出錯的可能,有錯必糾,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
2、師生共同探討錯誤的原因,并錄求走出錯識的有效途徑,對課后有些較難的習題,我從不同的角度探索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帶著學生在尋找解法中做些適當性選擇。師生一起探尋走出困境的途徑,從而培養頑強的抗挫折能力。
通過這些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而且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養成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并逐步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總之,我在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數學和學生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當學生真正把數學知識置于生活之中以后,才發現數學之“美”,數學之“真實”。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