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晴詩
摘要:本文從“營改增”制度的解釋入手,介紹“營改增”制度的來源,理論基礎,改革的現實意義,存在的缺陷和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現實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營改增;銀行業;建議對策
“營改增”顧名思義就是營業稅改增值稅。“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之后的5年內,中國的稅制將實行擴大增值稅,減少征收營業稅的改革試點,即進行“營改增”改革。本文將針對"營改增"制度對銀行業的影響做出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研究意義
近些年來,銀行業的發展漸趨于平穩,在當前社會大環境下,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結構進入調整期,銀行業逐步推進完成“營改增”具有如下重大意義:
其一在于在于實現稅收中性,切斷重復征稅,減輕銀行業沉重負擔。
其二在于可以減輕銀行負擔,從而縮小我國銀行業與他國銀行業的差距,實現跨越式發展。
“營改增”的理論基礎
(一)我國銀行業進行“營改增”的理論基礎及意義分析
為解決銀行業及其下游產業重復征稅,抵扣項缺失等一些列的問題,中央政府為促進國民經濟良好穩健地發展,中央政府自2016年開始部署實施“營改增”制度。我國銀行業營業稅稅率經過了如下變化:
自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間,開始對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由銀行業機構全資發起設立的貸款公司、法人機構所在地在縣(含縣級市、區、旗)及縣以下地區的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的金融保險業收入全面按照減3%的稅率征收營業稅。從銀行業的“營改增”拉動開去,逐步拓展到其他各個領域,產生蝴蝶效應,成為利國利民的好事。
我國銀行業實行“營改增”的現實基礎
(1)銀行業推行“營改增”的必要性分析
在銀行業實行增值稅,可以更大范圍的延伸和拉長增值稅的價值鏈,打通銀行業與其上下游產業的價值連接,對于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促進行業分工與服務業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2)銀行業施行“營改增”,符合增值稅征收原理
增值稅征收原理主要強調稅收中性和公平性等原則。營業稅與增值稅同屬流轉稅,其主要區別在于營業稅通常是以營業額全額為征稅依據,而增值稅則以商品流轉和服務各環節的增值額為征稅依據,環環征稅又環環抵扣,最終稅負負擔還是落到了消費者的身上。
銀行業“營改增”制度施行的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銀行業“營改增”制度的現狀分析
在“營改增”之前,諸多問題鉗制我國負稅體制健康發展,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的連接時斷時續,反復收稅的現象十分常見,因此,十分需要稅負能夠分離征收,提升供給結構的活力,營業稅在實行過程中不僅給銀行業帶來了重復征稅的負擔,銀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產業,它的不完備性也將深深影響到電信、物流快遞、壽險等各個行業。
接下來簡要分析我國在施行營業稅改增值稅的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改革推進方式的確立有待商榷:在改革的過程中,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爭執不下:是“循序漸進”,由點及面,逐步推廣擴大改革;還是“一步到位”一次性全國范圍內的全面鋪開,一直都存在爭議。
征收管理難度加大: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現行的營業稅由各地地方稅務局分別征收,而增值稅由國家稅務局統一征收。一旦營業稅改為增值稅之后,征收權限的問題就面臨著進一步地分配,是全部統一由國家稅務局征收增值稅呢?還是像之前征收營業稅那樣,由各個地方稅務局負責征收?又或者是兩者合并,成立一個大型統一的稅收機構?這些問題都值得重新再商榷考慮。
(二)“營改增”對銀行業的影響分析
以商業銀行為例,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將有大的改變。因商業銀行內部結構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這就需要在征收增值稅時需要具備一定的差異性,不可一概而論,但是這樣就會造成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會形成一種向低稅負,高盈利方向發展的趨勢。二是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能力受到影響。
我國銀行業“營改增”面臨的困難
從世界范圍來看,銀行業“營改增”的政策也并沒有盡善盡美,因此,我國銀行業的“營改增”之路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主要存在一下一些困難:
1.對政策的理解不到位方面:
我國施行“營改增”政策的時間較短,許多金融,銀行從業人員還存在著對政策理解不透,與征稅部門相關工作人員溝通不到位等一系列的問題;許多金融從業人員對營業稅改增值稅的界定范圍還未吃透,因此,實施起來也存在各種困難。例如:對于國家給與銀行業的資助政策理解不到位,執行不利方面。
2.信息技術實施層面的問題:
“營改增”的實施涉及到很多技術層面的問題,銀行業的各種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極難確定,銀行業的各種技術的操作與信息技術層面關系頗深,各種信息技術處理梳理清楚,是一項工程浩大的項目,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3.對各項稅率的準確界定方面:
因為增值稅是屬于消費稅,而銀行業中只有現金保管、咨詢等業務才會被明確納入消費稅范疇,其他的諸如貸款,保險等業務都只是改變了消費者的財務預算,并不直接構成消費,因此,哪些是屬于消費稅,哪些屬于增值部分,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劃分,其各個環節的稅率標準也尚未可知。
4.營業稅改增值稅使得中央、地方之間的稅收分配不均的問題進一步惡化:
增值稅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這一規定,使得企業在各個環節的服務時都需要繳納增值稅,這些稅額都按照這一比例歸進中央和地方財政的賬戶。這樣一來,中央、地方之間的稅收分配差距又將進一步擴大,中央、地方之間的稅收分配不均的問題也將進一步惡化。
銀行業推行“營改增”的幾個建議
1.從宏觀調控層面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對“營改增”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強對銀行業及各行各業相關從業人員的培訓,經常性的組織電視電話培訓會議,相關部門應制作有關“營改增”的宣傳教育紀錄片,使各級部門都對這一政策有一個深刻的了解、認識。
2.改革推進要由點及面,循序漸進,不可貪功求大。在市場經濟多元化的今天,各項體制機制的改革推進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先在小規模一兩個城市的銀行業(比如上海的銀行業)進行試點運行,根據試點得出的反饋結果進行修正,再慢慢的由點及面,逐步擴大至更多城市的銀行業,逐步形成設計合理,能有效運行的銀行業“營改增”制度。
3.從經營模式方面嘗試進行改善。一是要準確計算銀行在經營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稅負成本,建立具體可行的征稅方案;二是要完善行業內的各種管理制度。三是要進一步優化各種產業結構,優化頂層設計,引進優良先進的設備,聘請相關人員擔任顧問,給予員工隨時隨地地指導。
4.從銀行業自身方面進行優化改善。銀行業營業稅改增值稅之后,會計核算的具體形式與內容也要作進一步的修改,銀行業要及時修訂會計核算標準,明確在新政策下銀行業的各類服務應繳稅額,及時跟進修改補充原有的增值稅核算參數和模板。
結論
由此可見,銀行業應積極探索能夠適應當下“營改增”政策的經營管理模式,探索最優,明確在產業進行中的各項成本,明確應繳項目和免稅項目,淘汰落后產能,實現技術升級創新,在現有系統的基礎上加裝上具有營改增相應金融術語的軟件,以期又快又好的實現計算出應繳稅額,做好銀行業的“后勤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暢 劉青.《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