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云
摘要:共情能力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媒體意識有著重大的影響,共情能力越高,媒體意識也越強,越能夠主動地關注媒體信息、甄別真偽,并進一步澄清或力證媒體信息,傳播正能量。本文從共情和媒體意識的概念出發,探討共情能力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媒體意識的影響。
關鍵詞:共情能力? 媒體意識? 高職院校大學生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眾間廣泛傳播。高職院校大學生接觸媒體的渠道多、時間長,且處于三觀塑造期,由此,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媒體意識迫在眉睫,而共情作為人與人交往中發生的一種積極的感覺能力,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媒體意識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概念探析
(一)共情
共情,也稱為神入、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提出,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共情中包含情緒和認知兩種加工過程,二者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和機制。共情概念出現至今, 在西方已有近百年歷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多個分支學科對其進行了大量研究;國內也對共情的概念、內涵及機制做了深入的探討。概而言之,最新的觀念強調,共情遠遠不只是一個單一的概念或技能,是能力、認知、情感和體驗、動態與靜態的統一。
(二) 媒體意識
近年來,“媒體意識”這個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但作為一個新興事物,目前并沒有關于“媒體意識”公認的、界定清晰的定義。學者晏華嘗試從兩個方面來定義它,一是對媒體的認識,二是對媒體的態度,認為媒體意識更多的是指一個主體在其各種活動中尊重、注重媒體,充分考慮可能在媒體形成的影響的意識。上述界定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媒體意識的內涵,但筆者認為,媒體意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強弱之分,由此,本文將媒體意識界定為,一個主體主動地對媒體信息進行關注、甄別、澄清或力證的意識。關注、甄別、澄清或力證是三個遞進地層次,越往上走,通常媒體意識也越強。
二、共情能力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媒體意識的影響
(一)共情能力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媒體信息的關注度
2017年12月,“佛系青年”一詞刷遍朋友圈,火遍網絡。這種追求內心平和,關注自身,對外界事物一切隨緣的活法霎時成為青年人眼中的時尚。仔細分析發現,這種“佛系”中難免有幾分冷漠的意涵,而媒體信息,無論是社會新聞、政治新聞、抑或是娛樂新聞,皆屬于“外界事物”。由此可見,越是“佛系”,很大程度上也就越不關注媒體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高職院校大學生中有大量“佛系青年”,要使他們從“佛系”中走出來,去關注媒體信息中展現的“外界事物”,則與其自身的共情能力密切相關。往往,共情能力越高的學生,越想要去了解、體驗他人的主觀世界,對媒體信息的關注度也越高,反之亦然。
(二)共情能力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甄別媒體信息的意愿
當下新媒體的出現,迎合了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使得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也更具個性化;但在萬物皆媒的環境下,部分個體受商業利益驅動,大肆發布和傳播不實信息的情況也屢屢出現,這對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所以,身處這樣的一個信息時代,就要求每個個體具備較強的媒體意識,不僅要關注媒體信息,還要學會甄別媒體信息的真偽,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接觸媒體的渠道多、時間長,且處于三觀塑造期,更要學會甄別媒體信息的真偽,做到不信謠、不傳謠。而通常,共情能力越高的學生,越能夠了解和感受謠言對個體的傷害,越能夠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也就越有這個意愿去甄別媒體信息的真偽,會通過持續性地關注媒體信息或者查找權威來源來甄別信息,而不只是簡單地關注。
(三)共情能力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澄清或力證媒體信息的行為
媒體意識越強的高職院校大學生,在關注媒體信息后,除了會
主動地去甄別媒體信息的真偽,還會在看到謠言后,努力澄清事實;在輿論對媒體信息有誤解時,去力證事實。當然,這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共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能更大范圍地為更多人設身處地地著想,去了解并深入他們地主觀世界,才有可能在關注媒體信息后,不僅去甄別信息,不信謠、不傳謠,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信息,主動地去澄清或力證事實真相,直面謠言,身體力行地傳播正能量。簡言之,共情能力越高,越有可能做出澄清或力證媒體信息的行為。
綜上所述,共情能力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媒體意識有著重大的影響,共情能力越高,媒體意識也越強,越能夠主動地關注媒體信息、甄別真偽,并進一步澄清或力證媒體信息,傳播正能量。所以,如何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共情能力,以此來提升其媒體意識,是值得思考地重要問題。顯然,這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而作為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師,如何以思政課為平臺,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進而提高其媒體意識,是對所有思政課教師提出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黃翯青、蘇彥捷.共情的畢生發展: 一個雙過程的視角[J].心里發展與教育,2012,04
2、陳晶、史占彪、張建新.共情概念的演變[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06
3、賈曉明.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融合--對共情的理解與應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
4、晏華.論企業的媒體意識[J].企業家天地.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