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德偉
摘 要: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都與想象力有關。閱讀文章時,要借助再造想象,再現作品描繪的情景,從而理解作品內容。作文時,展開合理的想象可使思路開調、內容具體豐富、語言生動形象,有時還能標新立異,有所獨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把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將學生的想象力與聽、說、讀、寫訓練結合起來,才能較快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關鍵詞:培養、想象、方法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是啊,我們不可能把所要學的語文知識都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就算是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也不盡可能,更不可能讓學生親眼目睹嘗試。只有用豐富的想象走進語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學生想象的能力?
一、開拓視野,豐富表象
想象是人們在頭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為豐富學生的表象,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如:運用實物觀察、掛圖展示、錄像等教學手段;開辟“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等。
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師首先用祖國地圖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讓學生知道“桂林是鑲嵌在祖國大地上的一塊碧綠的寶石。然后再帶領學生到桂林進行假想旅行。到了桂林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怎樣迷人的景象呢?教師通過放映錄像和配樂朗讀,理解文中描寫水的靜、清、綠,山的奇、秀、險。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喚起了學生積累在頭腦中的有關表象,并重新組合構想了一幅桂林山水的生動畫面,進而領略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體會了作者熱愛祖國之情。
二、利用插圖,激發想象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畫面生動、色彩鮮艷的插圖。教師可根據這些課文圖文并茂的特點,充分利用插圖,啟發學生展開想象。
如教學《找春天》一課時,教師可以指著插圖問學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見了春天啊?”通過這樣的發問,引導學生關注插圖和文中的表達,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自己的想象和聯想,用語言表達出來。利用好課文的插圖,符合低段兒童的思維發展水平,讓學生眼觀畫面,形象感染,加深理解,達到閱讀的效果。在這領會的過程中,學生則完成了一次想象的過程。
三、利用詞句,誘發想象
語文教材圖文并茂,文質兼美,是訓練想象力的好教材。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根據生動形象的文字描繪,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聯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組合,以產生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體驗,收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效果。
如《再見了,親人》一文,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表達了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師應先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歸于盡”、“這樣高的代價”等詞語,然后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學生聯想當時的情景,想象文中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特別是文章的結尾,學生想象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引起變化的場面和因場景變化而產生的離別感情。
四、利用電教多媒體,拓寬想象力
由于小學生視野的的局限,在思維上無法認知一些視覺上不曾見到過的事物,利用電教多媒體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著教師直接用語言描述無法替代的作用。
如《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中有一些比較抽象的詞語,如“華燈高照”、“光彩奪目”、“絢麗多彩”、“金碧輝煌”等。老師在教學時如果能適時播放北京夜景的錄象,那么學生就較容易把握這些詞匯。學生頭腦中因為存在北京夜景的表象,就可以引起其他相關的想象,進一步體會到北京夜景的美。
五、教學中積極創造想象說話的機會
由于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灌輸法已逐步被師生互動所代替。這樣學生活動的空間大大增加,有利于學生想象能力的發展,教師應積極捕捉教材中的思維想象機會,給學生于更多的想象說話機會。
如《誠實的孩子》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媽媽叫他給姑媽寫信,承認自己說了謊,過了幾天,郵遞員送來姑媽的回信。姑媽在信上說,你做錯了事,能自己認錯,是個誠實的孩子。”在這里,教師就有意讓學生思考:“列寧在給姑媽的信中是怎樣寫的?誰能結合課文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體驗,想象出列寧給姑媽寫信的內容呢?”由于孩子們在這方面的體驗很多,思維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起來了。
六、根據情節,合理構想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抓準時機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的能力。要進行創造想象,應該教育學生踏踏實實地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因為只有厚實的知識積累,才是產生想象靈感的沃土。
如《小攝影師》。教師教完課文時可要求學生根據文章的情節進行合理構想。學生的想象很快地就活躍起來了,有的說小男孩不會來了,因為高爾基很忙,不便去打憂他;有的說小男孩一定會來,因為他的任務沒完成怎么向同學們交待;還有的說他來了,怎樣選擇角度給高爾基照一張最滿意的相,回到班里又是怎么做,作了一番具體的想象描述。教師據此設計了“續寫《小攝影師》”這樣的創造性練習,要求合理想象,為課文補續尾聲。
七、抓住關鍵時刻人物內心活動,培養學生想象
人物的心理在關鍵時刻,總存在著種種復雜的矛盾,在教學中我毫無顧忌放開學生利用人物心理矛盾展開豐富的想象,也得到了不小的收獲。
例如:《跳水》一文中:“孩子心驚膽戰,站在橫森林木上搖搖晃晃,沒聽明白他爸爸的話。”老師啟發了學生,當時孩子會怎么想呢?學生課堂討論非常激烈,而且把孩子不同想法一一想象出來。把孩子唯一自救的辦法和他父親想法有機結合起來,更能突出課文高潮部分,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有助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八、表演體驗,豐富想象力
小學生愛表演,在表演時能全身心投入,這時他們的想象力豐富,對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感情能用心體會。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使課文的圖景、情節在腦中映現出來,再讓學生演一演,效果事半功倍。
如在教學《丑小鴨》一課時,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演一演丑小鴨變成白天鵝之前的痛苦經歷,時刻提示學生注意丑小鴨的神態、動作,并用自己的身體表現出來。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用心體會,發揮想象,進一步感受到了丑小鴨的堅強。
九、學編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
在課外時間讓學生自編故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可以鍛煉他們的形象思維,為寫作的立意和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打下扎實的基礎。
例如:讓學生編寫《小熊真可愛》的故事。有的學生認為小熊看到爸爸扛著鋸子,準備去砍伐樹木,小熊拉著父親的手勸說不要破壞森林;有的學生卻說小熊平時愛睡懶覺,現在大清早要跟父親去幫生病的老山羊修房子,養成熱愛勞動,助人為樂的好習慣等……。
總之,想象是需要抽象出來的,比思維更難。就像一群學生看到一根繩子隨意地擺放在地上,有的學生會講:“這是誰扔的一根繩子?”僅此而已,而有的學生會講:“這像是一條彎曲爬行的蛇。”或者說是:“像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顯而易見,這種具有了想象能力的學生無論是在造句、說話、作文等方面,毋庸置疑要比只具簡單思維的學生要具體生動得多。
參考文獻:
1、李賢·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想象力的培養·http://www.gxbsjy.com/200431885233/2005102136713_546.htm。
2、語文天地網·語文教學中的想象思維培養·http://edu.beelink.com.cn/20041021/17059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