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映
摘要:鄉村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這是社會發展,中國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一步。據統計,2018年國內鄉村常住人口5億6401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約40%。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更多的村民生活質量走向了小康,隨著經濟收入的提升,村民對于生活中的物質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鄉村建設的加入。鄉村建設與精準扶貧政策的配合更有利于鄉村居民的生活高質量化。而鄉村建設中的關鍵是提升原居民生活質量,這就必然要改善傳統的民居形式,如何建造一個適合當地地理環境、氣候類型、人文精神以及符合現代化生產生活的建筑是鄉村建設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鄉村建設、空間組合、傳統民居
正文:
一、探究鄉村建設中傳統民居空間組合的意義。
鄉村建設已經成為了環境設計界熱門的話題,目前我國的鄉村居住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為了達到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鄉村的建設與發展是重要的一步。精準扶貧政策使鄉村居民富起來,鄉村建設使鄉村居民生活質量提高,這兩者互相配合以至于推動農村發展,成為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目前的鄉村建設正在進行,并且速度也會逐步加快,鄉村建設使得很多村莊煥然一新。居住環境提升了,居民娛樂活動增加了,甚至很多村莊利用鄉村建設的機會發展旅游業使得原居民生活環境提升的同時為周邊城鎮居民休閑度假提供了好去處。鄉村建設無疑對村莊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也不是一馬平川的,更多的是摸著石頭過河,也會有許多做的不當的地方,例如鄉村建設中對于原居民房的建造,因很多鄉村歷史悠久,甚至能追溯到明、清朝代,其原始建筑的價值很高,但在鄉村建設中因設計者的手法不當將其價值破壞的事件也有不少。對于鄉村建設中不當手法常見的有三種:第一種是將原居民全部遷出村莊,另外分配安置房,且安置房都是千篇一律的低層平方或者是城郊的居民樓,而原村莊則被全部拆毀做商業用地。這種做法使村民有種背井離鄉的感覺甚至生活水平還不及之前;第二種是不遷移村民,在原始宅基地進行改造,但是為了圖經濟效益與技術上的便捷采用混凝土建筑直接建造,并且每戶建造的風格與體量都不相同,有時為了爭取更多的居住空間,將原始有價值的老建筑拆除以混凝土樓房取而代之,并且無限制的加高,這直接導致了安全性的問題。而接連不斷的自建混凝土房,一家接著一家,房屋將道路掩沒既不美觀也不安全;第三種是為達到旅游效益的改造。把原村莊變為旅游景區創造旅游產業提高居民收入本是好事,但是對于原居民生活水平的改變卻不做文章,甚至是一種倒退。例如將原居民變為了景區里的一處“風景”,為了展示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將居民做為演員在傳統民居內進行生活、生產活動,展示給游客觀看。這種方式雖然保留和修繕了傳統建筑但是對于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毫無意義。本應該使用自來水的卻還要生硬的去挖井打水,這種方式并沒有尊重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也是不可取的。
在鄉村建設中要對有價值的原始傳統民居進行保護,同時也要尊重居民的生活。這兩方面要同時進行,因此對于傳統民居的空間組合新形勢的研究就有了很重要的意義。
二、東梓關村——鄉村建設中的新空間組合形式
東梓關村位于場口鎮,面朝富春江,背靠群山,因郁達夫同名小說而著名。東梓關村的鄉建是一個好典范。東梓關村歷史悠久,存在著80多棟明清建筑,具有保護價值。因此這里的鄉建既要滿足對老建筑的保護又要滿足村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于是設計者在東梓關村南部建設新村,但這不是簡簡單單的遷移安置房,而是如詩如畫的具有江南建筑特點的水鄉建筑,整體建筑形式簡單大方,使用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黑、白、灰色彩搭配,具有粉墻代瓦的建筑色彩。形式上采用“人”字形屋頂與半“人”字形屋頂的結合,既具有杭派傳統民居的風格,又體現出強烈的設計感。新的建筑戶型有多種,它們大同小異,但正因為這些“小異”使得整個畫面活了起來。這些建筑都是三層的層高,平面布局既有傳統的風格,滿足原居民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又適合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每棟建筑有三個小院落,前院放置農具,停放小型載具,側院存放雜物,而后院則用來休閑綠化空間。建筑外墻多采用實墻處理,保證了建筑內部的私密度,而內部的墻體多用磚砌成有孔縫虛化處理的墻體,在加上與玻璃的配合使用,滿足了內部光照的需求。棟與棟之間的距離有三米左右,聚散有律。在設計上保留傳統再加之創新。接連不斷的新農房宛如一幅水墨畫。正如吳冠中所表達的白屋連綿成片,代瓦參差錯落,如夢如醉,如詩如歌立于田間,宛如仙境。
三、吊腳樓的新空間組合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村莊以建設在山麓的村莊居多。廣西地區多山地,因此村莊多依山而建,吊腳樓便是這里最受歡迎的建筑形式。吊腳樓是干闌式建筑的一種,干闌式建筑是由巢居的形式演變而來的,是地處山地,多蟲多獸,潮濕炎熱地區的不二之選。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快速的改善,西南傳統民居之一的吊腳樓卻在不斷的消失。村民生產技術的提升使得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因此傳統吊腳樓的空間已經滿足不了現代生活生產的需求。例如,對于吊腳樓建造的位置來說傳統吊腳樓依山而建,多建在山麓、山頂依靠天險以保護居民。而現在是和平年代,更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建造在山麓、山頂的吊腳樓村落面臨著交通不便的問題。直接導致經濟的落后;對于吊腳樓傳統的縱向三段式結構來說,傳統吊腳樓建筑的縱向布局是底層圈養牲畜,第二層居住、生活使用,第三層則用來存放糧食、搭建曬臺等用途。而現代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居住的空間需要舒適、衛生、安全。因此吊腳樓底層圈養牲畜則滿足不了現代人們對于衛生、舒適的需求。這也就導致了許多村落在再造時更多的是選擇了磚混結構的建筑。從而使傳統吊腳樓在不斷地消失。
在鄉村建設中吊腳樓是否能夠使用東梓關村新農房的設計手法進行演變呢?同樣的縱向三段式,低層可改為車庫或儲存空間,中間層繼續保留生活使用功能,而上層可變為露臺、洗衣間等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空間。我們在保護傳統吊腳樓民居的時候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居住空間分配的問題。怎樣創造一個既滿足當代人生產生活需求又不失傳統的吊腳樓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彭一剛. 建筑空間組合論【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