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習總書記為新時期中小學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有了方向的指引,如何在教育實踐中真正落實就成了當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問題。新時期基礎教育階段的勞動教育需要從幼兒園開始,在學生的勞動興趣、勞動習慣、勞動能力、勞動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中選擇新的更“真”更“實”的方法。
在游戲模仿中培養(yǎng)勞動興趣
勞動興趣的產生起始于學齡前。孩子從一歲開始逐漸有了獨立意識,看到爸爸媽媽洗衣服、做飯、打掃衛(wèi)生等,他們也想嘗試——這可能是幼兒對勞動的最原初興趣。這種興趣自然發(fā)生,非常強烈,但因為幼兒動作發(fā)展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很多事情幼兒無法做到或無法做得很好。如果成人以幼兒做不好為由剝奪他們嘗試的機會,可能就錯過了對幼兒進行勞動興趣培養(yǎng)的關鍵期。學齡前階段可以以游戲形式開展勞動教育,讓幼兒在模仿中體會勞動的樂趣,形成規(guī)則意識,并初步具備簡單的勞動能力。
學齡前勞動教育可在家庭中進行,也可以由幼兒園開展,最好是家園合作同時進行。相對家庭而言,幼兒園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將勞動教育融入游戲,讓幼兒充分體會勞動的樂趣。以縫紉活動為例,小班幼兒可以在穿線板上進行簡單的穿線游戲,過程中要遵守教師制定的相關規(guī)則;中班幼兒可自我制訂縫紉活動規(guī)則,用塑料針、毛線等在縫紉板上繡學習計劃,或者在海綿紙上縫紉,做成粽子、香包等掛件;大班幼兒可以根據個人計劃,熟練地用鋼針在海綿紙上縫扣子,用無紡布縫裙子、褲子等。從小班到大班,讓幼兒能夠在循序漸進的縫紉游戲中體會勞動的樂趣,當幼兒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時,那種自豪和滿足是其他活動無法取代的。同時,每一個年齡段的幼兒可以在游戲中習得縫紉的規(guī)則,體會到遵守勞動規(guī)則的重要性。
在自我服務中養(yǎng)成勞動習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高尚的心靈是在勞動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關鍵是要使兒童從小就參加勞動,使勞動成為人的天性和習慣。”可見,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是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對人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培養(yǎng),需要有真實的問題、迫切的需求、具體的情境,相比較而言,日常生活中自我服務性的勞動任務最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
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進入幼兒園開始,穿脫衣服與鞋子、喝水、吃飯等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勞動應該要求幼兒獨立完成;從進入小學開始,整理書包、文具,打掃個人房間衛(wèi)生等勞動任務可以交給學生獨立完成。當然,幼兒園和小學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割裂的,而是整體一貫、循序漸進的,需要家庭、幼兒園、小學共同努力。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成人的指導與鼓勵。無論是幼兒還是小學生,在完成自我服務性勞動任務時都會由最初的不會做、不熟練到熟練、完全勝任,這個過程離不開家長或老師的耐心指導。家長和老師作為指導者、旁觀者、見證者,要做到不催促、不指責、不代替,以足夠的耐心包容孩子,及時肯定和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讓他們在熟練掌握勞動技能之后長期堅持,最終養(yǎng)成勞動習慣。
在任務驅動中增強勞動能力
勞動能力是在實踐中習得的,不參與真正的勞動,永遠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能力。因此,從小學中段開始,老師和家長要給學生布置真實的勞動任務,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增強勞動能力。
勞動任務可以分為生活性的勞動任務和職業(yè)性的勞動任務。生活性的勞動任務包括家務勞動,如做飯等;義務勞動,如義務植樹、到養(yǎng)老院打掃衛(wèi)生等。生活性的勞動相對簡單,學生易學易會,但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配合,為學生布置相關的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練習,習得熟練的勞動技能。職業(yè)性的勞動任務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根據職業(yè)的不同有具體的任務和要求,如醫(yī)生需要專門的醫(yī)療知識和能力,教師需要教育的技能和素養(yǎng)等。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職業(yè)體驗教育是學生獲得職業(yè)性勞動經驗的可行路徑。具體而言,職業(yè)體驗教育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有不同的要求,應該循序漸進設計任務要求,給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實踐機會。以學農實踐為例,幼兒園可組織幼兒參觀農場,或者在幼兒園的小農場、小菜園中種植蔬菜、農作物,觀察并記錄其生長狀況。小學可組織學生到農田開展團隊合作的學農活動,如挖花生、挖紅薯等。但在學農實踐開展之前,教師要為小學生講解使用挖土工具的基本技能及注意事項,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教會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中學可以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直接為學生布置學農實踐任務,并以相對科學的標準評價勞動的質量或開展小組勞動競賽。這樣的實踐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還可以讓他們體驗到勞動的艱辛、收獲的喜悅,更領悟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在服務他人中提升勞動價值觀
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不是靠說教就能讓學生認同的,而是要通過親身體驗才會有真實的感受。如果說學生在日常的自我服務中可以養(yǎng)成勞動習慣,那么,學生在服務他人、無私奉獻中能夠體會勞動的光榮、崇高、偉大與美麗。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勞動教育最高的目標追求。
服務他人的勞動可以是做家務勞動服務于父母親人,做班級值日服務于同學,也可以是做志愿服務、義務勞動服務于陌生人。具體而言,幼兒、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從服務身邊的人做起,在為父母親人服務中得到父母親人的贊賞,在班級值日時得到同學老師的認可,初步體會到勞動付出可以讓他人受益,在用勞動幫助他人中體會勞動的樂趣。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中學生而言,可以到社區(qū)、養(yǎng)老院、醫(yī)院等公共場所做志愿服務、義務勞動,進一步體會勞動付出的崇高與偉大。總之,服務他人的勞動更多地要求學生在與家庭、學校、社會的互動中體驗勞動的社會價值,實現(xiàn)勞動情感的飛躍,最終提升勞動價值觀。
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而言,勞動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價值觀,為未來走上社會工作做理念和技能上的初步準備。因此,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水平,采取不同的路徑方法培養(yǎng)其勞動興趣、勞動習慣、勞動能力、勞動情感等至關重要。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創(chuàng)新思路,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尋求勞動教育的可能途徑與方法,將勞動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系河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