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建明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是葉瀾提出的“新基礎教育”理念的核心。培養“有生氣、有涵養、有擔當、有行動力”的“活”的生命是我校的教育目標,學生在一次次“愛自己”“愛他人”的過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光華。這樣的生命塑造和培養理念同“新基礎教育”的理念是契合的。
我校創辦于1982年,當時是為解決越南歸僑子弟的就學問題而成立,取名愛華小學,寓“愛我中華”之意。近年來,我校組織師生和家長代表挖掘學校歷史文化的教育內涵,結合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目標要求,將紅色歷史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提出了“愛我中華文明,煉我強壯體魄,贏我成功人生”的校園精神和校園文化 。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愛”字當先,愛華學子在人本關愛的氛圍中,彰顯出生命本真的力量——“蓬勃有朝氣、文明有涵養、勇敢有擔當”。近年來,我校又提出了“為生命的無限可能奠基”的辦學理念,以“管理有效、教學創新、德育務實、服務周到”為目標,追求內涵優質特色發展。
以“愛”的教育關注“人”的培養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這是顧明遠先生的教育信條。立足“愛的教育”思考學校發展戰略,我校將理性精神與人的能力、智慧融入到“愛”的情感領域之中,“愛”的教育不僅從態度、方法層面思考,還要上升到教育本質與目的的高度,學校創立了一整套具有民族精神和現代氣息的鮮活的教育思想和制度方法。
“愛”的教育,直接切入到了教育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人的培養,引領全校教育工作者去關注“人”、研究“人”。所有的心靈都像小草一樣,渴望愛的陽光。人不僅需要愛也需要付出愛,愛是幸福和快樂的源泉。只有愛別人的人才能體會到愛的快樂和幸福。近年來,西方腦科學研究證明,優秀教師與學生的交互活動作用遠遠大于沒有“人性”的高級影像的教育效果。教育的確是一種“以人教人”的活動。面對個性各異的學生和瞬息萬變的教育情境,只有愛心才能使教師擁有不竭的動力,從而教好每個學生。
塑造積極心理品質,促進生命的綻放。我校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具有積極心態、樂觀向上的學生。今后當這些孩子走上競爭激烈、充滿諸多未知的社會時,積極的心理品質能讓他們面對挫折和困境時毫不畏懼;遇到問題時積極面對,冷靜處理;更能讓他們在情緒低落時能進行積極的情緒調控,與他人和諧共處。
當然,樂觀向上不是盲目的,而是以積極心理學作為理論支撐。積極心理學以研究人的幸福為中心,著名心理學家賽里格曼提出了幸福的三個要素——樂趣、參與和意義。積極心理學告知教育者,只有掌握兒童心理規律和“最近發展區”,做好兒童成長路上積極的榜樣,創建人性化的學校管理氛圍,教育者才有充分的用武之地。
欣賞自己,成就他人,綻放生命光彩。美國教育學者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重構了人們對“智”的理解。“智”的培養不能僅著眼于傳播知識,也不能簡單地憑借考試分數去評價一個學生,更不能輕易地給任何一個學生貼上標簽,因為我們不能輕易抹殺任何一個孩子的創造性和天賦。而要欣賞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鼓勵他們去創造。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充分的空間,發揮每一個孩子的潛能和天賦,最終讓每個孩子都綻放光彩。
學校把哈佛大學教授麥克利蘭(David Mc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應用到學校文化和管理建設過程中。麥克利蘭經過20多年的研究得出結論:人類的許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會性的,得自于環境、經歷和培養教育等。時代不同、社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需求當然就不同,“自我實現”的標準也不同。麥克利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他把人的素質描繪成一座冰山,這座冰山分為水面之上和水面之下兩個部分。水上的部分是表象特征,指的是人的知識和技能,通常容易被感知和測量;水下的部分是潛在特征,主要指社會角色、自我概念、潛在特質、動機等,這部分特征不容易被挖掘與感知。麥克利蘭指出,預測業績的最好因素不是諸如學歷、技能等外在條件,而是人的深層素質,具體來說與“成就動機”“人際理解”“團隊影響力”等因素類似。
打造適合學生的特色校本課程
我校根據“新基礎教育”研究的育人目標,結合國家課程標準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梳理并確立了各學科的育人目標。在此基礎上,根據學校的實際對學科教學進行整體重建,即在建設好國家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努力向外散發,尊重學生意愿,盡可能打造適合不同學生的特色校本課程,探尋每個學生成長的無限可能性。
2014年9月,學校參與華東師范大學“生命·實踐”教育研究院“新基礎教育”試驗研究。經過四年的實踐探索,我校已成為“全國新基礎教育”基地校。“新基礎教育”理念是培養健康主動發展的幸福人。為培養學生健康、陽光、樂學、創新等核心素養,學校根據辦學理念和教育傳統,結合對學校及周邊課程資源的梳理,重建校本課程,初步形成了體育特色課程、傳統文化特色課程、藝術課程三大版塊。
我校體育特色課程體系,除國家課程之外,還有“跳繩”“足球”“籃球”“游泳”“輪滑”“網球”“壘球”“高爾夫球”等校本課程。
我校的傳統文化特色課程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等。通過開展“四讀”活動落實:一是晨誦,經典啟航;二是課讀,經典推進;三是放讀,經典延伸;四是陪讀,經典共讀。學校圍繞傳統文化主題開展活動,利用班隊會開展學經典、畫經典、講經典、做優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展現學識才藝,張揚個性能力,陶冶性情修養。截至目前,這些校本課程已開設近10年,每周每班開課1節,孩子們可以自主選擇學習。通過學習提高了學生的體藝技能、學習興趣和綜合素養。
在豐富課程的同時,我校積極打造五類系列特色社團,為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提供平臺。“愛我中華”系列包括文學社、朗誦團、演講、數學七巧板等;“七彩”系列包括剪紙、舞蹈、小主持人等;“健體”系列包括足球隊、籃球隊、排球隊、田徑隊、高爾夫球等;“紅色”系列包括禮儀隊、值日隊等;“綠色”系列包括科技實踐活動、社會調查、體驗活動等。
為更好地落實對學科育人價值的定位和重構,我校一方面立足課堂教學,開展學科“育人價值”常態化研究:以落實各學科育人價值為抓手,以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真實成長為目的,考察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關注、關愛——學生遇到問題愿意和老師探討,學生能感到老師的關心、在乎等。具體做法是將校內的日常研究作為研究的主要陣地,借鑒學科的育人價值專題研究成果,由學科教研組組織經常性的教學研究,對日常教學進行診斷,發現其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專業引領、合作研究、自我反思來實現,扎實推進“學科育人價值”常態化研究。
另一方面,盤點特色課型,推動學科經典課型精品化。學校在華東師范大學專家組的指導下,結合本校各科教學的實際情況,精選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關鍵點,進行重點研究,包括整體系統的育人價值認識、實踐轉化的能力、基本課型形成的有機融合、關注學生的自然生長等。此外,學校深化課題研究,助力形成品牌特色。
打造形象良好的教師隊伍
我校著力打造有愛心、有素養、有口碑、有情懷、勇創新的教師形象,實行“三優一促”,下大力氣提升教師素質:以優秀的教師隊伍為基礎,以優質的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培養優良的心理品質為重點,促進全面育人。
為實現上述目標,學校推出了四項措施。
一是名師引領。作為“新基礎教育”的基地學校,我校努力從“全、實、深”向“精、特、美”的研究推進,骨干教師作為學校發展進程的頂梁柱,通過“扎根日常”的自我策劃、自我實踐和自我反思實現自己教學行為的改善。“生命的自覺”顯現于日常的教學之中。他們勇于探索新課型,快速內化專家們的意見,實現團隊的發展與自身的發展。
二是骨干實踐。充分利用“新基礎教育”兼職研究員的骨干力量進行研究性變革實踐和課堂教學的轉化。
三是注重價值引領。教師成長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全國模范教師事跡分享、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等活動,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教師為人民服務、投身教育事業的意識。
四是巧用異域研究深度融合。進行校內科組跨域研究,使教師的個人發展與團隊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達到共同發展。同時,開展校外的跨域研究,建立“同梯隊異質組合”,利用與光明“共生體”共同研討來實現光明“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共同發展。
此外,我校還專門成立青年教師訓練營,對年輕教師進行“新基礎教育”試驗輔導,快速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近兩年來,愛華小學青年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獲獎人次迅猛增長,24人次獲省級以上獎項,7人次獲市級比賽獎項,208人次獲得區級比賽獎項。
目前,我校有區級名師18人次,占全校在編教師的25%。在光明區教育系統第一批“卓越百人培養計劃”評選中,有11人被確定為培養對象,約占全區的10.8%。
培養學生創新關鍵能力
我校以“生命·實踐”為本,以項目特色打造為效,培養和強化學生創新的關鍵能力。學校參照《中小學主題班隊活動設計指南》,指導中隊輔導員根據中隊文化特色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我是神氣小學生”“我是光榮小隊員”“我是聰明小主人”“我是陽光好少年”“我是熱心志愿者”“我是驕傲畢業生”這六個年級主題系列活動,融合在日常的班隊活動課中,培養學生策劃、合作、表達、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學校通過課程創新、探究能力、實踐能力、比賽磨礪等方法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以課程夯實創新意識,把科技教育貫穿于整個課程管理。在學校的課程設置構架中,科學人文類重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創新技藝類重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創智謀略、文創技藝和科創創新能力,除此之外學校還以傳統科技創新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科技節”是學校每年的固定品牌活動。在科技節中,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實踐活動,以比賽促進學生成長。
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
近年來,我校全面落實師生主動健康發展的目標和幸福成長的宗旨,著力進行心理健康特色學校的整體構建和實踐探索,努力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
我校在“新基礎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提出了“愛華教育”的核心價值觀——“以愛育華”:讓每個孩子都綻放光彩。讓孩子學會愛己、愛人,讓每個孩子的個性都得到尊重,潛能得到發揮。其目標就是培養有生氣、有涵養、有擔當的“活”的生命。同時,提出心理健康特色校的總目標:讓每個孩子綻放光彩,打造家校新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塑造積極心理品質,促進生命的綻放,培養具有智慧、勇氣、仁愛、公正、節制、卓越積極心態,樂觀向上的學生。
在具體實踐中,學校在品格課程、合作課程、創新課程等方面進行探索,力爭使教師、學生在課堂上富有生氣,教師有激情,學生有興趣,人人臉上透著昂揚的光彩;使學生敢于發言、表達、傾聽、對話、質疑、合作,最終達到善學、樂學、會學。
我校要求所有學生在畢業時至少掌握兩項運動技能。學生通過學習多種運動技能,不但增強了體質,還培育了陽光心態和健全人格,身心素養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愛華人轉型變革“再出發”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的“九個堅持”等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是我校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節點,是學校轉型變革、提升質量之年。我校成功實現從 “新基礎教育”試驗研究學校轉型為 “新基礎教育”基地學校。
2018年8月,光明區成立,新建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而我校也將于2020年9月轉型為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以越南歸僑子弟和部分外來勞務工子弟為主的學校,轉型發展為主要服務于中山大學教職工、圳美社區、新羌社區居民適齡子女的學校。
在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普及的背景下,知識的邊界正在消失,課堂不好“教”了,學生想法多了、不好“管”了,如何提升教師的勝任力和應對時代變化的“新專業素養”,是愛華小學新的努力方向。
引人關注的是,在愛華小學轉型變革前,由我校校長主持的課題“越南歸僑子女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調查研究”被立項為2018年深圳市教育科學規劃重大課題,該課題的研究實施為學校歷史性的轉型提質發展做好了文化傳承。我校先后獲評“全國跳繩運動傳統項目優秀示范學校”“全國象棋特色學校”“鐘南山創新獎學校獎”“深圳市中小學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國象棋特色學校”“廣東省書香校園”“深圳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
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新機遇下的新挑戰,以及學校新發展賦予的新動力,愛華教育人必須轉型變革“再出發”!
責任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