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嬌
勞動教育,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但當前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卻非常薄弱。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兩會”代表、委員呼吁加強勞動教育,為學生補上勞動這一課,勞動教育迎來發展的春天。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是學生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的基礎和保障,是學校勞動教育的延伸和補充,是有效整合勞動資源、拓寬和創新勞動教育形式和載體的有力抓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作為學生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基礎平臺,在學校、社會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作為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的場所,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一方面,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形成了良好的宣傳效應;另一方面,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加大投入,給予政策支持,打破資源壁壘,加強區域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在省市區教委的統籌規劃下,部分地區的中小學積極探索,建立起“北京模式”“諸暨特色”“富陽樣板”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勞動教育實踐示范基地。同時,經過勞動體驗,許多老師家長切實感受到了學生身上的變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活動受到學校師生和家長的認可。
警惕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異化
雖然我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目前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但是也需警惕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異化。
勞動教育娛樂化。當前,我國很多學校偶爾組織學生到田間、工廠車間或者勞動技校參加的所謂“勞動教育”,參加諸如“鄉村生活體驗營”“下鄉營”“農耕嘉年華”等各類研學活動。這固然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體驗勞動的快樂,調劑緊張的學習生活,然而這一類型的“勞動教育”,如果缺少有力的教育引導,可能就失去對于勞動、勞動過程、勞動成果及勞動者的起碼敬畏。這種浮于表面的勞動教育實踐實質上是一種少爺小姐式的“勞動觀光”,與有價值引領的“勞動教育”相距甚遠,很難真正觸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和細致的體悟,多了“觀光”的娛樂,少了教育的厚重。
勞動教育形式化。一些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內容空泛,形式單一,常常混淆勞動教育和技藝學習,熱衷于五花八門的勞動技術教育成果展,熱衷于展示學生的手工藝作品,如金工、木工、篆刻、陶藝、剪紙、沙畫、手工制作、航模……缺乏對于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等方面的培育,存在走過場的現象,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在效應。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真正意義的勞動體認,學生可能會認為勞動是很輕松的事情,長大以后,絕不會像父母一樣,做那么重的體力勞動,甚至還會認為父母是沒有本事的。
勞動教育功利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過分追求外顯的勞動成果,以成果作為衡量學生勞動實踐的唯一標準,是當前我國部分學校勞動教育的現狀。這種理念可能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在急功近利地追逐勞動成果以及各類成果展的榮譽稱號時,忘記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幸福感、創造感以及對于勞動向往和熱愛的初心,甚至不惜投機取巧找人包辦代勞。這種功利化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與愉悅,而是感到不幸與挫敗。名利追求使得學生不是感到自由自覺的創造所帶來的享受,而是感到無處不在的束縛與擠壓。這樣的功利化,達不到勞動教育的目的。
加強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
勞動實踐基地建設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舉措,是國家基礎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加快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扭轉重外延輕內涵的發展路徑,向多層次、多形式、高質量發展,建立長效、常態機制,以勞動教育體驗為基本途徑,設計并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已經成為當下加強學生勞動教育的迫切需要。
深化勞動內涵,挖掘地域特色,推動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多形式發展。主要可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深化勞動教育實踐載體內涵。以往大家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局限于工農業生產為背景的基于體力付出的物質生產勞動,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形式往往局限于學工學農、家政實訓等體力勞動形式。新時代隨著腦力勞動的比重不斷增加、新的勞動形態不斷形成,勞動教育應不斷活化勞動教育形式,整合勞動教育資源,突破傳統認識,與創造性勞動、虛擬勞動、創客思維、大數據、云計算服務等進行新的結合。第二,充分發掘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地域特色,避免“千地一面”,突出當地特色產業、傳統文化、資源,把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融入到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因地制宜,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動課程。
重視隊伍建設,加強師資培訓,助力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師資隊伍以非專長兼職教師為主體,穩定性不強,整體水平不高,所以建立一支數量充足、業務精、能力強、講奉獻的校內外專兼職結合的高素質專業指導教師隊伍是確保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提質增效的根本保障。加強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教師隊伍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支持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專設流動崗位,吸引一批具有專長的大國工匠、勞動模范等高技能人才兼職任教;建立符合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崗位特點的考核評價制度,堅持德才兼備,全面考核;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完善培訓保障機制,創新培訓形式,不斷提高專業指導教師的育人水平。
完善制度建設,構建長效機制,保障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規范化發展。一方面,規范各級各類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規劃、建設、運轉、保障制度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積極探索“購買服務”“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模式創新,建立職業院校、普通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相結合的協同育人新機制,促進學校陣地與社會實踐基地的銜接互動,推動區域合作和資源共享;另一方面,構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質量監測制度,對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組織管理、目標實現、任務完成等制定衡量指標,加強督導,推動建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質量持續改進機制,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強,防范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娛樂化、形式化、功利化,全面保障和提升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育人質量。
總之,新時期加強勞動教育,重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拓寬勞動教育實踐載體,扭轉重外延輕內涵的發展路徑,促進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向多層次、多形式、高質量發展,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責任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