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紅
摘要: 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與興趣,這是非常有必要的,興趣與思維是相輔相成的,不應該分開來談。這樣有助于學生發現事物的新要素,并進行探索創造。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對學習的反映思路才最清晰。
關鍵詞:思維、興趣、情景、有機融合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山逃屹澘煞騾s說:“在各科教學中要始終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造性?!本烤故桥囵B學生的興趣重要還是數學思維重要呢?其實這些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闡明思維與興趣的重要性,把思維與興趣分開來看的。我認為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思維培養和能力提高的內在動力。如果小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參與學習,進而長知識增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各種情境,營造愉悅的氣氛來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數學興趣和思維培養有機地融合。
一、創設故事性情境,讓興趣和思維的敏捷性有機地融合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蔽艺J為這正是教學的本質所在。如果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如我在教學273+98的簡便算法時我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景:爸爸包里有273元,王叔叔要還爸爸98元,但是王叔叔沒有零錢,給了爸爸100元,爸爸會怎樣?還錢后爸爸包里一共有多少元?孩子們很感興趣,很快就列出算式,其實這個算式就是這個故事的整個過程273+100-2=371(元);教學273+103亦如此,爸爸包里有273元,爸爸幫王叔叔在網上買東西花了103元,王叔叔給了爸爸100元,還要給爸爸多少元,現在爸爸包里一共有多少元?孩子記錄整個故事的情景就是:273+100+3=376(元)。對于后邊的減法我沒有一一教學,我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引導學生去拓展自己的思維,自己創設故事情景想出問題解決的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不但給學生創設故事情境,還引導學生自己創設故事情境,相對像以前教學的多加了要減、少加了要加、多減了要加、少減了要減這種死板硬套的方法學生要容易理解的多。通過這樣的情景教學以后,我發現孩子們不再害怕做這樣的習題,相反,他們很感興趣,還說每道題都有一個故事,而且正確率也非常的高。
二、創設探索性情境,讓興趣和思維的創造性有機地融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币虼耍處熞鹬貙W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多為學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時空和機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我在教學西師版教材三年級兩位數成一位數時有一題:三年級1班52人周末組織看電影,每張票2元,100元夠嗎?學生1:52×2=104(元)104元>100元,所以100元不夠;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學生2:50×2=100(元),這里我把52人看成了50人,把數估小了都需要100元,那買52張票的錢肯定比100元多,所以100元不夠;學生3:100÷2=50(元),100元只能買50張票,不能買52張票,所以100元不夠。你看,通過探索性情景,孩子們從精算、估算、逆向等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思維多開闊呀!看來,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我們可不能小覷。
三、創設疑問性情境,讓興趣和思維的靈活性有機地融合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的關鍵處巧設疑問,使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這時教師加以點撥、指導,才能一觸即發地驅動思維活動,使他們自覺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教學一位數乘兩位數時有一題:小紅做了36朵紅花,小云做的朵數是小紅的2倍,他們一共做了多少朵紅花?大多數學生列式:36×2=72(朵),72+36=108(朵),有一位孩子列式:36×3=108(朵),這時,我問道:有誰懂他?36×3又表示什么呢?這時,孩子們的興趣和思維一下就活躍起來了,一下子就恍然大悟:原來還可以這樣想。通過這樣的情景,我相信孩子們的數學興趣和思維的靈活性不光在這一節課得到發展,在以后的學習中,他們也會自覺地運用,所謂算法多樣化、分法多樣化、折法多樣化應該從這節課就開始了。
四、創設操作性情境,讓興趣和思維的邏輯性有機地融合
激發興趣,少不了動手,探求新知,更離不開操作。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反映其內部思維的認知活動。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并通過他們自己動手測量、演示和操作來獲得學習成效的情境。如在教學完乘法口訣后我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算一算21-7=?孩子們都會用以前的方法先從10根小棒中拿出7根再用11+3=14,然后我引導:21里面有幾個7?能用其他方法再擺一擺,算一算嗎?學生操作完后就有發現:21里面有3個7,減掉一個7還有2個7,所以21-7其實可以算成2×7=14,再做7×8-8時,有孩子就說可以用6×8的口訣來算,因為7×8表示7個8,減掉一個8就是6個8;5×7+5也是如此。又如上次聽吳正憲老師執教的“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中,學生通過操作認識了四分之一,接著學生通過知道陰影部分是四分之一,其它的每一份也是四分之一,很自然地就得到空白部分就是3個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給學生創設這種操作性情景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使他們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根據題目中的具體條件,自覺靈活地運用數學方法,通過變換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就可以發現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長期堅持這樣的方祛訓練,學生一定能產生濃厚的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興趣。讓我們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樂學、好學,讓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吧!
參考文獻
[1] 周玉仁《小學數學教學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王海芳《學生發展性評價的操作與案例》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3] 嚴士健《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數學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4] 伍利民《思維的激發、激活與激勵》湖北教育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