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福利
【摘要】? 小學處于基礎教育的起步階段,受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影響,此時應當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為今后的學習夯實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具有較高的意義,有助于學生形成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幫助學生穩步成長,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但在實踐教學中,有關學生朗讀習慣的培養尚有需要優化之處,師生缺乏聯動、朗讀內容過于單一等因素,都會導致學生缺乏朗讀積極性,難以認識到朗讀學習的重要性。為此,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與相關研究策略,就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及優化措施展開了分析,力求以理論指導實踐,培養學生朗讀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實現教學改革目標。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朗讀能力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8-148-01
前言
朗讀是小學生加深對文章的記憶、了解文章內涵的重要方法,通過朗讀,學生能自然而然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思想,并提升寫作能力以口語表達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小學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但仍存在實踐問題,導致課堂朗讀效率低,還需要教師革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給出有效的課堂教學對策。
1.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問題及現狀分析
1.1受教學時長限制,朗讀教學受到忽視
雖然新課改的深入推行為小學教育提供了改革方向與優化動力,但小學課程內容較為豐富,教師的教學任務較重,盡管語文學科的教學時長不短,但教師仍然具有較高的教學壓力,尤其是在提倡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當下,教師為了實現全面提升的教學目標,對于需要占據較多課堂時間的朗讀教學抱有消極態度。此外,由于朗讀教學與學生成績的關聯性較低,短期內難以看到可觀的成效,故教師的朗讀教學經常流于表面,甚至經常被其他環節的教學內容所替代。
1.2學生缺乏積極性,朗讀學習興趣較低
朗讀教學建立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之上,集體朗讀與自主朗讀等的重點都在于學生的參與,可以說學生的積極性直接影響到朗讀教學的成效。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因為自身性格原因,羞于發出自己的聲音,還有部分學生對朗讀學習缺乏認識,自我認知較差,具有一定的叛逆心,采用陽奉陰違的態度面對朗讀教學,久而久之會出現朗讀障礙。教師即使發現了學生問題,但很難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朗讀學習情況,使得整體性的朗讀教育產生差異和斷層,學生水平差距越來越大。
1.3朗讀素材較為單一,教學方式過于傳統
語文課程面向所有學生,是貫穿學生整個素質教育的重點科目,從教學改革現狀來看,為提升學生思維能力與實踐力,教材內容、朗讀材料等都越來越多元化,但部分教師仍然采取機械式的教學方式,忽略了素材多樣化對于學生朗讀學習的促進作用,將朗讀的重心都放在教材上,對于課文之外的朗讀學習缺乏重視,導致學生對所朗讀的內容缺乏新鮮感,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朗讀積極性難以提高。
2.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習慣的對策思考
2.1以學生為朗讀活動主體,挖掘學生朗讀潛能
為了讓教學跟上時代與社會的發展,朗讀教學理念也應當與時俱進,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朗讀教學活動。教師應當轉變自身觀念,將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交還給學生,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朗讀教學定位,讓學生通過自主朗讀活動提升水平、挖掘潛能。如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根據自身閱讀能力與興趣、習慣等,進行明確分工,開展朗讀活動,共同進步。
2.2以個性化朗讀活動為載體,提升學生朗讀積極性
興趣是提升能力的重要基石,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為學生創設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個性化朗讀活動,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開展多種多樣的朗讀練習,在朗讀中提升綜合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文章展開朗讀活動,激發學生共鳴,再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朗讀活動,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朗讀氣氛,小學生朗讀能力有限,朗讀過程中容易出錯,教師應當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受逐漸進步的樂趣。還可以結合學生興趣導入生活化朗讀情境,如在朗讀《自然之道》、《觸摸春天》等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由討論四季變換的典型自然現象、生活現象,引起學生對生活的思考與回憶,然后導入文本閱讀,讓學生觀察文章中與自己生活相關的內容,在朗讀中帶入自己的情感。在朗讀結束后根據所朗讀的內容創作圖畫,加深學生印象,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提升對朗讀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2.3以多種朗讀方式為輔助,豐富學生對文本的認知
傳統語文教學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歷來對實踐教學缺乏重視,導致部分教師對朗讀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缺乏認識。實際上,不同類型的文本內容應當采用不同的朗讀方法,教師應當結合文本實際,導入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感受不同文章的情感差異,感受知識的豐富多樣,加深對于文章內容的情感認知。如在朗讀古詩詞《獨坐敬亭山》、《憶江南》等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現詩詞中獨特的韻律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古詩詞的平仄變化,通過朗朗上口的曲調,對詩詞中的意境產生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還可以在朗讀《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根據自己的角色特性轉變朗讀方式,注重把控不同角色的情緒與說話特點。
3.結語
小學生朗讀習慣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語言水平的提高,教師應當明確朗讀教學的價值與定位,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培育學生語感,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朗讀習慣,發揮教學作用,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陳玉米.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方法[J].華夏教師,2017(21):34.
[2]張朋玲.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47-48.
[3]王志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2):78.
[4]蘇安清,張佩娜.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存問題及對策分析[J].新校園(中旬刊),2017,(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