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摘要】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時代下,教育對教師的各個方面不斷提出著新的要求。 首先,教師應著力于豐富自己的知識與閱歷, 不僅授予學生“樹”,更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樹的生長過程”以及“種樹”的技術與技能, 學會“種樹,養樹”。其次,教師要像動力源泉一樣鼓舞同學們的學習,讓知識的多向交流成為同學們學習的常態;新的課程改革要求生物課程應注重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提倡探究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因此,只有充分發揮、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新課改 初中生物 學生主體性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6-036-01
0
面對課程改革對于教師和同學們的新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同學們主體性的發揮就凸顯著很大的重要性。那么到底怎樣才能在符合課程改革理念的同時,又能充分讓學生施展在學習上的主體性呢?我們必須明確主體性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指導思想,只有將其滲透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使之具有可操作的特點,才能凸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一、淺談主體性的教育思想
在20世紀左右,“主體性教育”開始萌芽并發展。它是立足我國的教育現狀形成和引發的新的教育價值觀念以及教育改革思潮。它從哲學層面來說具有時代性的特點,它不僅是本體的,更是有價值且具有實踐性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打破了中國教育的傳統思想,開辟了教育的新紀元。
主體性教育的實施和受眾對象分別為教師和學生,他們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其實是一個主體間性的交互關系。即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并非是單一且自發產生的,它還需要受到教師教育行為的引導和調節。
例如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作為教育者首先會擔當起主導性主體的作用,我在向同學們講述細胞結構時,不會一味的只要求同學們死記硬背,而是通過舉例子來幫助他們在課堂上進行記憶,從而減輕學生們的課后負擔,讓學生發現學習其實也沒有很難。
正如德國的生命哲學家狄爾泰曾表達的思想,他站在生命哲學的角度從本質上對教育進行剖析,認為教育就是通過心靈體驗讓人們達到心靈和精神的相通、相遇。在此過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彼此充分的理解溝通,在領悟了教育真諦的同時也對于生存的意義有了更高層次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在主體性的思想理論中,教師與同學間關系即為兩個主體之間相互協同,知識交互的關系,而教育過程則是教師與同學之間交互性的實踐和交往活動過程。我們只有從師者自身開展的教學活動入手,首先發揮其主體性的作用,再逐步促進同學們生成主體性的學習方式,然后在教學活動中大力培養和發展這種學習方式,我們的教育才能更進一步,我們才能實現教育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才能向社會輸送更多的創新性人才。
二、主體性在學生身上的存在形式
正如世界上沒有任何的事物是完全相同的,每一位同學都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獨特個體。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發現,也許有的學生平時比較調皮,但他在理科方面課堂反應很快,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也很強。而有的同學性格恬靜,思維的靈敏度和跳躍性不及前者,但卻在語言技能和寫作文采等方面出類拔萃。這些同學從不同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特長就是其主體性的體現,我們作為教育者不能從主體性體現的“量”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優秀程度,而應該因材施教,在促進學生發展現有的特長的同時幫助學生發掘新的潛能,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生物課堂上,學生們對于每一節的新內容、新知識都存有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當教師在課堂拋出一個問題,學生們不是只是一味的等待教師給出答案,而是可以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整個課堂始終處于一個活躍,積極的氛圍。在課后,學生們可以主動看書學習,并互相探討不懂的問題或者向教師尋求指導幫助。對于權威的知識并非機械化的接受,而是通過實踐出真知。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活動,而學生們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所體現出的學習方式也就是我們所致力于追求的學生的主體性。
三、教師講授生物課程時對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具體戰略實施
從根本上來說,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就是一個培養學生獨立學習、主動探索的能力的過程。
1.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
由于初中生物將學生們帶入的是一個全新的生物世界,因此如何保持同學們學習的好奇心的同時調動他們學習的主體性就至關重要。例如,我曾經遇到一個學生,他對生物非常感興趣,因此每一節課他都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學習,打下了非常夯實的基礎,以至于后來他自學的生物知識遠遠超出我的教學進度。所以只有在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學生才能通過有效的思維邏輯將知識系統化,并且加以運用到生活中。
2.因材施教,注重創新能力
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迥異的教學方法,善于觀察每位同學的學習方式,并幫助他們對其進行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同時隨時隨地的發掘并鼓勵創新性思維的產生,著力于培養更多的具有創造性的人才。
3.轉化為現代的教學方式
教師必須由過去灌輸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現代學習路上的引導者。與此同時,老師和學生必須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打破師生關系的疏離感,老師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學生學習上的好助手,生活上的好朋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善于自己找尋問題的答案,并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耐心。通過這些方式,有效增強同學們主體性學習的自信心。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興的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同學們主體性的發展是教育的必然性選擇和要求。只有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培養高素質綜合性創新人才的偉大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 參 考 文 獻 ]
[1]黃崴.主體性教育理論:時代的教育哲學.教育研究,2002(4).
[2]馮建軍.主體教育理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
[3]葉沛儀.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主體性.《青年文學家》,2011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