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花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當將重點放在理解、體驗、思考及感悟上面,給予學生更多思想和情感上的啟發,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兒童心靈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小升初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閱讀教學內容相關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個性需求和參與樂趣。具體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成長需要,利用多媒體的文本、圖形、動畫、視頻圖像、聲音等創設故事情境、問題情境,增加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官體驗,提升閱讀教學成效。在閱讀教學《斑羚飛渡》一文時,教師先讓學生大致瀏覽整篇文章的內容,然后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斑羚飛渡》的動畫節目,通過動畫節目來讓學生直觀展現斑羚飛渡過程中的壯觀場面,并將“斑羚飛渡”的畫面重復播放,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感受。最后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斑羚飛渡》動畫節目所配音樂,讓學生伴隨著音樂閱讀這篇文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增進學生閱讀時的理解和體悟,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在進行知識傳授時將學習的方法進行滲透,既要讓學生學習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對于一些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大聲的朗讀。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控制力較差,注意力難以長時間地保持在學習活動上。因此,教師讓低年級學生進行大聲的朗讀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保持,同時,大聲的朗讀也有利于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記憶,保證學生思維的活躍,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對于中高段的學生,思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對于課文內容理解起來更加容易。教師要注意在學習的不同階段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在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快速地瀏覽,整體掌握文章的大體內容。之后,讓學生默讀課文,掌握每一段寫了哪些內容,試著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最后,引導學生進行精讀,掌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教師要注意有意識地將不同的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掌握方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教師要注意閱讀形式的多樣化,組織多樣的閱讀活動,讓學生認識到閱讀的精彩,能夠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簡單的課上閱讀并不能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和對于閱讀新鮮內容的期待,教師要注意開展不同的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滿足學生對于閱讀的渴望,同時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學生建立起一個圖書角,讓學生們將自己認為比較好的圖書與同學進行分享,同時讓學生有固定的可以進行閱讀的書籍。教師還可以每周開展一次美文分享活動,讓學生選取一篇自己認為優美的文章進行朗讀,說出自己認為文章優美的原因,其他同學可以進行討論、補充。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將閱讀作為一項固定的活動,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對于閱讀產生極大的興趣,增強學生閱讀能力,提高語文學習的質量。
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夠促進小學生閱讀技巧的提升。在進行閱讀技巧提升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重小學生能夠準確體會到文章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創設情境教學,使得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能夠將文字同自身的想象思維進行有效的結合。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創設情境教學,使得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能夠將文字同自身的想象思維進行有效的結合。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要真正地與書本進行結合,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和思考,給學生在課堂當中留下充足的時間來進行探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加強學生的思想意識培養,在教學當中可以特別注重對重點詞句的點撥,通過引導式朗讀學習,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熏陶和培養。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由于教師在傳統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使得語文教學課堂過于死板,學生的體驗感不夠高,在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無法主動地進行學習,使得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學心理。所以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化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情景涉入法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通過合適的情景來展開想象,使學生能夠提升對課文的掌握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個小組合作模式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合適的情景來展開想象,使學生能夠提升對課文的掌握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個小組合作模式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語文分層教學[N].王翠霞.發展導報. 2016-07-01(026).
[2]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反思[J].黃小梅.語文周刊.2009(06).
[3]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有效結合的策略研究[J].馬小亮.學周刊.2019(08).
[4]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法的應用分析[J].李海姿.中國校外教育.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