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舟萍
打破原有思想桎梏,通過課程建設SWOT分析、園本化課程要素梳理、課程架構頂層設計以及實施路徑拓展延伸,確立“小主人”課程。以自主、流暢的一日生活為基礎,著力打造生活實踐、園外游學特色項目,建立訪談式評價、學習故事評價、“任務卡”評價等多元評價機制,致力培養自立、自律、自信“三自”小主人,為兒童獲得終身幸福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程建設的SWOT分析
S(優勢):傳承母體特級園的課程構建理念,教師能夠基于以兒童為中心、生活即教育等理論,讓每個孩子都成為課程建設有力的參與者。同時,家長、社區間聯動活動豐富,得到廣泛認可和支持。加之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以及對個體生命的尊重,使得課程理念有了大背景的支撐。
W(劣勢):聚變裂變過程中,課程園本化內容與基礎內容存在脫節和斷層現象。教師受年齡、經驗、成長背景、培養力度、能力水平的影響,總體缺少專業敏感度,理論聯系實踐能力較弱,缺乏作為課程建設者的實踐支撐。周邊教育資源整合和利用率低。
O(機會):伴隨課改力度的加大,基于“生活即教育”理論,形成了課程上位架構,在傳承基礎上尋求自身的再發展。幼兒參與各類活動的主觀愿望強烈,對課程內容的豐富性、適宜性、發展性提出更高要求。年輕教師對自身的專業成長有迫切的需求。家長文化程度不斷提升,幼兒成長關注面擴大、關注點聚焦。大自然、大社會均為課程資源,在不斷探索中,尋找適合幼兒園課程發展的模式。
T(威脅):周邊居民對優質園的期望高,打造自身品牌迫在眉睫。幼兒一日活動中自主與規則之間尺度的把控度不夠。教師流動性大,導致課程實施的不連貫。三維互動課程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有待考量。
基于以上現狀,我們打破原先課程建設零敲碎打的局面,系統梳理課程理念、目標、內容、實施路徑。
“小主人”課程的生活實踐
以一日生活為基本教育途徑,讓幼兒在不同的水平上獲得個性化發展;營造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建立以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為取向的課程目標,構建以整合開放為特點的課程內容;優化以活動、體驗為特點的課程實施;完善以發展為導向的課程評價;落實以民主為原則的課程管理。
衣:與靚衣“美麗”相邀。各班定期開展“選衣我做主”活動,根據不同季節、不同主題,引導幼兒自主選衣。每個樓層提供溫度計,提供衣帽鏡,張貼穿脫方法示意圖,設置汗巾區域,投放多種掛衣架,提供幼兒自主生活、自我服務的環境,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食:與食材“幸福” 相約。倡導“食育”,細化營養餐點、滲透進餐禮儀、創造食育空間。創設自主點餐區域,推出“五色食譜”“四季營養茶”,引導孩子了解不同顏色的食物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同時,將面食調料、時間沙漏、食譜呈現、刷牙時間、餐具、午餐播報、餐后整理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提高幼兒自我服務能力。
提供“家庭式”師幼共同用餐環境,讓幼兒自主選擇共餐同伴。播放輕音樂,提供餐墊、個性化餐盤,營造溫馨、舒適的用餐環境,增加進餐儀式感。
住:與空間“甜蜜” 相約。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和需求,讓幼兒自主規劃生活、學習空間。小班的孩子需要科學適應幼兒園一日生活作息制度,按時、按需午睡。針對中、大班幼兒,開設“我的空間我做主”,讓幼兒規劃布置班級格局,包括區域隔斷、物品擺放、作品呈現等。同時,嘗試與同伴共同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制定午睡規則,并努力遵守。對于個別入睡困難的孩子,按共同制定的規則自主選擇延遲入睡或提前起床,未睡或起床后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自主活動。同時,對幼兒園原有的室內外環境進行空間大挪移,自主創設室內小空間和戶外運動環境,挑戰更多空間小游戲。
行:與出行“快樂” 相會。在參與各類活動中,幼兒通過自主選擇、同伴探討、尋求幫助等方式參與一日生活秩序的制定,創設班級公約,開展各類自我管理、自我規劃的活動。由“鍛煉+早操+教學活動+點心+自由活動”等模塊組成,不固定具體時間,享有多種自主選擇的權利。
“小主人”課程的園外游學
讓幼兒的學習模式從傳統邁向開放,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玩中學”,培養完整兒童。
兒童視角,游學架構從預設到生成。在推進“小主人”課程背景下,游學的地點、交通工具的選擇、出行準備、問題預設都由孩子來討論決定。教師僅僅作為孩子園外游學“支架”的提供者。孩子們的真實想法讓教師拓寬課程建設的路徑和載體,在園外游學過程中,有新發現、新啟發、新的學習項目產生。
統整架構,游學資源從隨機到分類。依托周邊的社區資源,幼兒園進行多次實地走訪、調研,確定城東公園、鳳起花鳥城等多個具有教育價值并適合進行園外游學的地點。同時,根據大、中、小班的年齡階段特點,重整周邊社區資源,梳理出更為有效的園外游學資源。
蔓延發展,游學形式從活動到項目。以教研組為先導,形成“基礎+特色”的雙駕馬車。將課程內容(衣食住行、創意建構、園外游學、特色文化節等)有機融合,進行項目開發前審議、教研組中審議和園區園長教研主管終審議,最終完成以園外游學為載體的園本化特色項目活動的實施。
問題情境,游學狀況從給予到探究。在開展園外游學的過程中,孩子們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小狀況,教師不再急于支援并幫助孩子解決,而是更多地給予孩子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機會。并以課程故事、學習故事等方式進行推送,呈現幼兒的探究與發現。
深度學習,游學品質從淺表到深層。將各個游學項目做深、做透。從同年齡段游學到大帶小的經驗分享式游學,從集體式游學走向個別化、小組式游學。
從以前完全在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向幼兒自發性、生成性的主動學習轉變,逐步引導幼兒通過多種學習形式自主探索、自主思考。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鳳棲幼兒園)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