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花
摘 要: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較而言,研究性學習模式有其獨特的優勢,不僅在于這種學習模式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對于學科的興趣,同樣也可以培育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就是素質教育背景之下最深層次的要求。因此在本文當中,筆者著重探討了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創新辦法,提出了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實踐策略。首先,從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概念與特點著手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其次提出了具體的實踐策略建議,認為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維引導作用,并通過合理的劃分小組來開展自主探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模式;自主探究;學生
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說,當進入到初中階段以后,就不能夠僅僅停留在簡單基礎的定理解釋和概念講解上,而是需要深入地去探究數學這門學科的奧妙之處。這就需要充分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刺激他們進行積極主動地學習。而達成研究性學習是衡量目前初中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同樣也是目前初中數學教師開展教育活動時所遭遇的一個難點問題。
一、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概念與特點
實際上,目前我們所探討的研究生學習更加貼近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是一種需要建立起學生主體模型的學習辦法。其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引導者和輔助者,無論是學習的策劃執行,還是學習的評估與修改,都需要通過學生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來實現。
如果從特點上來看的話,研究性學習模式與其他學習模式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首先是過程的自主性,這個自主性指的是學生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當中應當完全的自主和獨立,不應當跟隨著教師的思想而進行探索,而是需要擁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因此,在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建立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更去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而不是是將目光聚焦在學生解題的結果上。其次,研究性學習模式還具有應用實踐的特性,這是因為在這種學習模式之下,學生需要通過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利用數學思維和知識架構,對于一些未知的題目進行分析和解決。不僅如此,需要將數學知識從課堂當中引入到生活當中,將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當中去,并在日常行為當中予以體現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后一個特性在于互動創新性,這是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和與他人進行合作,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會有新的體悟和感受,也可以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當中,實現思維的碰撞,獲得啟發,獲得更高的發展空間。
二、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當中的實踐策略分析
(一)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思維引導作用
如果想要真正地實現研究式學習,那么就必須鼓勵學生們自主地進行探究,而不是過度地依賴教師的講解。所以在現在的初中數學課堂當中,教師應當意識到自身角色的轉變。引導者需要從主導者變為輔助者,通過多種形式來不斷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在學生遇到一些思維盲點的時候給予一定的幫助。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跳脫出原有的數學思維定勢,形成更加具有創新力的思維模式,而這恰恰也是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模式的重點內容。舉例來說,在學習到一些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時候,由于學生尚沒有形成較好的邏輯思維和數學思維能力,所以如果要求初中生在腦海當中憑空建立出一個數學模型的話,顯然是不科學也是不現實的。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們從自己身邊的事物出發,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的構建的時候,就可以鼓勵學生觀察一下教師的立體構建,通過這種方式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們的思維,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創新教學辦法。而這恰恰也滿足了數學這門學科較強的邏輯性要求,使得學生們可以從抽象思維出發,從條件到推理再到論證,完成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吸收。
(二)合理劃分小組,開展自主探究
一般來說,由于遺傳因素、認知水平和數學知識基礎的不同,初中生在數學學習過程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成績和狀態同樣也是大相逕庭的,因此可以采取分層教學的辦法,按照學生的不同情況將其進行合理的小組劃分,并鼓勵每個小組開展自主探究。
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將本班級內的學生按照數學成績、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等綜合項目進行評分。按照評分的高低,人為地劃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組別,每一組別都需要設置不同的教學重點內容和課后作業布置。這些內容可以利用視頻的方式拍攝出來,同時也可以在前期設置教案的形式后,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我們的微信群和一些教學軟件傳達至學生的手中。每節課結束以后,教師都需要按照學生的組別層次進行具體的知識鞏固視頻拍攝。同時,在線上渠道還需要布置專門的作業和任務,任務不局限于復習方面,更多的也需要從預習方面著手。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核心素養背景之下,每一名初中數學教師都需要積極地對現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徑做出有效的改善,可以采取研究性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們在自主探究中培育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教師。
參考文獻:
[1]吳秋月. 探究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04):28.
[2]倪淑萍. 淺談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