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濤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人們對于教育也有了更新的認識,尤其是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學生面臨較大的學習壓力。為了能夠改變這一種現狀,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就要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推行新的教育理念與方法,這也就是現在比較受到推崇的一種創客教育理念,將這一種教育理念運用到高中化學的案例教學中,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形成知識和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創客教育要求教師圍繞分層教學、設計不同難度的教學案例,然后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問題情景化,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最后通過開展小組活動,讓學生的知識能夠靈活的運用。
關鍵詞:創客教育;高中化學;案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9-0107-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掌握所學習到的知識,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在對教學的案例進行選擇的時候,應該從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出發,這也就是創客教育的基本理念。尊重每一個人的新奇的想法,并且努力的整合身邊所擁有的教學資源,在團結合作和分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也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分層教學
在創客教育理念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本身的想法得到尊重,換一種說法就是要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即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師的眼里是有些怪異的,教師也要盡量的滿足,因為所接受的教育的程度和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學生和教師的思維有著很大的差異,只有當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了滿足之后,學生才能夠更好的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去,所以在選擇教學的案例的時候,教師應該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輕松的參與進去,并且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例如,在高中化學《離子反應》一章中,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能夠學會書寫離子方程式。其實判定這一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學生需要考慮到生成物的狀態和溶解性,對于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為了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就應該設計不同難度的教學案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準確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將自己在高中化學課堂上的時間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2.問題情境化
創客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會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將自己的創意轉化成為現實,在創新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自己學習上的主導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加以利用。要想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化學的教學過程中來,就要讓學生能夠在高中課堂上感受學習化學的樂趣,把知識情境化、問題化。若只是單純的進行知識的講解,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聊,所以將知識問題化,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將問題情景化,既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也能給學生一種更加新奇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高中化學的魅力。
例如,在高中化學《化學實驗基本方法》一章中,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化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方法。很多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都是直接讓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背誦,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學習壓力,所以在學習到這一個章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簡單實驗教學,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然后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結合實驗儀器的結構特點,發動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究實驗儀器的用途和操作要點,在具體的化學實驗中,教師也可以創建一些適當的情景,讓學生能夠在實驗結束之后能夠得到成就感。
3.小組化學活動的開展
創客理念所推崇的是讓學生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開展科學探究,體驗探究過程,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也是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比較缺少的一點。為了能夠讓學生運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化學問題,教師可以先示范一個教學的案例,讓學生了解解決化學問題所需要的基本步驟和方法,然后讓每一個小組挑擇感興趣的化學問題,開展探究。
例如,在高中化學《金屬的化學性質》一章中,主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所反映出來的現象來了解金屬的化學性質。針對于這一點,教師演示實驗后,讓每個學習小組選擇自己想要探究的金屬的化學性質,探究的方式不加限制,注重問題的開放性,學生既可以到生活中去觀察這些金屬,了解金屬的用途等等,也可以在實驗室中開展實驗,探究驗證金屬的性質。在學生遇到了困難時,要給與提醒和指導,在學生提出問題時,要給與鼓勵和積極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在探究中形成知識和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的案例教學中融入創客教育的理念不僅符合現代的教學理念,也能夠給學生一個更好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能夠成為自己學習上的主人,就很容易讓學生能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自發的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形成知識和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周業虹.淺談創客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中國考試,2017(02):47-51
[2]陳新華.基于創客理念優化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認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06):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