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政
摘要:近年來,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凸顯出現,成為了社會大眾的焦點。為了要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不少專家、學者認為應該要從小抓起,從基礎教育階段就積極向小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問題直接扼殺在“搖籃”之中。基于此,本文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針對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下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研究。
關鍵詞:心理健康;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1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階段學科教學中的發展現狀及其重要價值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處于重要時期,然而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育的重視還不夠,只是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附加教育,有的學校根本沒有開放獨立心理咨詢室,也沒有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因此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學科中去更是難上加難,傳統的教育里各學科教師還是將教育囿于課本教材的認知,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語文教學活動相融合,學校對此并沒有采取足夠的重視,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對教師進行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融合教學活動的培訓,目前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科的教學活動根本就是各行其是。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下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上更加契合當前的教學改革需求,也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全面發展的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視域影響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不但對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人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更加是當前素質教育改革亟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之一。
2 小學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探究
2.1 二者的最終目標相對統一
小學生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都相同,雖然具體目標不同,但是最終的教學目標卻是一致。小學語文的具體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在語文學習中體驗情感,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樂學好學的人格個性。由此可見兩者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豐富學生健康的思想情感,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
2.2 在教學內容上二者具有相對融合性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內容可以細化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中包含了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和學生情緒情感的指導,兩者在內容上是可以相互滲透的。并且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中包含大量文本材料,其中包涵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尤其是在文學部分的詩歌中,體現了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融合。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散文,寓言故事、小說、童話故事里也包涵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3 心理健康教育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
3.1重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學素養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其對教師常存在盲目崇拜的情緒,并會下意識地模仿教師的行為,因此教師的個人行為將會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產生強大影響。小學語文教師應認識到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對學生對自身的崇拜做出正確回應,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以求不辜負小學生的期盼,最終實現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在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從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學素養開始,注意自己平時的言語行為,以高尚的品質影響學生,利用先進、科學的心理健康輔導理論來為小學生的日常學習提供幫助。比如,小學生因心智不成熟而常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教師就可利用榜樣的作用。在學生犯錯誤時,小學語文教師應保持冷靜自持的態度,以嚴肅卻不嚴厲的態度指出學生的錯誤,并教導其正確做法,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小學生的心靈發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小學生會受到教師身上理性之光的影響,在面對生活中與自己期望相背的發展時能夠理性看待問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3.2 重視小學語文的趣味性教學,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奠定基礎
在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下,要想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教師就需要為小學生創造一個相對輕松、溫馨、和諧的課堂學習氣氛,使他們可以在舒適的教學環境之中進行學習,在提升教學水平的同時又可以有效實現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師應注重設計出富有趣味性的課堂導入,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小學生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音樂以及圖片等資料,通過這些資料來豐富課堂導入的內容,增加課堂導入的趣味性。例如,教師在講解《小馬過河》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小學生展示《小馬過河》的動畫片,通過動畫片來激發小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使小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行接下來的學習,最終明白“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見”的道理。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對課文知識有更為深入的理解,也能夠在不知不覺之間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3 利用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心理落差問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由于我國國家政策的影響,獨生子女家庭較為普遍,家長們的過分溺愛也令小學生在入學后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心理問題。尤其是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很多孩子在家中更是想要什么就能夠得到什么。然而在升入小學之后,集體生活自然無法滿足每一位學生的要求,學生也勢必會出現心理落差,嚴重的還是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承擔起教學重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積極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在引導學生閱讀問題的同時,通過一系列的時間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對于挫折的承受能力。例如,在學習《畫家鄉》這篇文章時,其主要內容就是鼓勵學生能夠拿出自己的畫筆畫出自己的家鄉。針對于這一個內容,教師就可以舉辦一個畫畫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將自己想象中的家鄉描繪出來,然后進行一個匿名的評選大賽,不公布作者的姓名,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覺去投票,對于優勝者,教師可以適當的提出表揚;對于一些票數比較少的學生,教師既要對其進行合理的點評,又要防止他們因為在哪些方面不如人而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教師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面對挫折的時候可以充滿信心,在困難發生時迎難而上,解決問題。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更加需要注重教學方法的科學性以及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一方面,教師自身除了要具備較高的語文涵養之外,還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掌握一些教育價值較高的心理健康教學方法;另一方面,教師需要通過趣味教學、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可以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來更好地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任耀春.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 華夏教師, 2017(5):35-35.
[2]李興賢.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J]. 課外語文, 2017(22):135-135.
[3]陳娟. 試論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J]. 課外語文, 2017(4):13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