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 侯秀芹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特色辦學是教育現代化建設項目內涵發展的生命所在,而作為農村學校,特色建設該從何處著手?如何創建特色學校,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形成自己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挖掘特色資源,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呢?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我們走進有著七十多年悠久歷史的北京市順義區木林中心小學校,與在特色辦學、文化建設和課程改革等方面頗有心得的劉向東校長展開對話。他結合學校多年來始終堅持的“種木成林,快快樂樂寫漢字”的辦學理念,就構建以書法楹聯為龍頭的特色課程體系,著力推進素質教育,精心打造學校品牌等內容進行了深入解讀。
使楹聯與書法有機整合,完美合璧
問:把學校建成“最具中國特色的農村小學”是木小人的一項長遠規劃,首先我們想向您了解一下學校的特色項目開展情況。
劉向東:自2008年起,我們開始著手創建精品書法特色校,成立了教師書法俱樂部和學生書法社團,成績顯著,教師多次參加全國書法公開課交流,學生多次參加市區級書法展示。2014年4月份,我校非常榮幸地成為北京大學書法研究基地校。現在,書法教育已經成為我校的特色品牌。在書法學習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提升師生文化品位,2014年11月,我校與北京市楹聯學會聯誼,指導師生學習撰寫楹聯,聯墨合璧,激發童趣。同年12月,我校成為北京市楹聯學校。
問:書法和楹聯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學校是如何將兩者有機融合為一體,打造出富有木林中小特色的閃亮品牌呢?
劉向東:書法是漢字藝術化的延伸,楹聯則是將書寫(并非完全是書法)與民族習俗的結合。不管是以楹聯為主體來看書法,還是以書法為主體來看楹聯,一副完美的作品一定是由兩者結合而成的。如何將書法和楹聯進行有機地整合,實現完美合璧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課題。2017年,我們提出了“要把木林中小建成最具中國特色的農村小學”這一長遠規劃,學校的科研工作圍繞這個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我們從課程的角度進行規劃和研究,構建了以《聯墨合璧》為龍頭的課程體系,特別聘請北師大的吳涵清教授到校指導工作。所有參與課程研究的干部教師以研究的態度,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深入實踐,認真梳理總結。我們相信,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楹聯書法這棵參天大樹一定會在木林小學這片沃土上,根深蒂固,枝繁葉茂,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營造翰墨書香的文化氛圍,潤澤師生成長
問:在木林中小,我們能感受到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請您談談學校是如何將特色發展融入到環境文化建設之中的。
劉向東:為了營造濃郁的書香氛圍,學校以傳統文化為基調,努力做到“每一塊墻壁會說話”“每一株草木會言情”,凸顯“翰墨飄香、書道育人”的特色,讓師生隨時隨處都能學書法。在走廊、樓道、會議室、書法長廊,甚至是教室的門口,都能看到師生的書法作品。各班教室、老師辦公室、專用教室門口都貼有由師生書寫的對聯,充分展現了年級、班級、學科特色。在學校文化的潤澤下,師生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儒雅的氣質,有了強烈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
問:在楹聯書法特色與學科滲透方面,學校有哪些先進舉措和成功經驗?
劉向東:為了讓學生從小養成“提筆即練字,練字須規范”的好習慣,教育學生要“寫一手漂漂亮亮的中國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語文學科組專門開展了提升學生詩文素養的“詩配畫”創作活動。詩畫融合是中國古今文人表達情感、思想和精神的一種方式,當一首優美的詩歌凝結成一幅畫面時,就誕生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當一幅動情的畫卷流動成語言時,就產生了一首優美的詩歌。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用畫筆表達出來,精美的圖畫配上工整的文字,使一幅幅作品美觀大方。通過活動不僅豐厚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更陶冶了學生的品格和情操。
以書法楹聯特色課程建設為龍頭,打造校本課程體系
問:在一定程度上,課程可以說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木林中小是如何結合書法楹聯特色打造校本課程體系的?
劉向東:書法楹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開發書法楹聯教育資源有著承載傳統、教化民心、美化環境、傳播文明的功能,對學校、師生,產生著獨特而深遠的影響。為此,我校以創建“最具中國特色的農村小學”為目標,分別從中國風范、文化交往、實踐創新、藝術氣韻這四個維度進行構建,初步形成了木林中小的校本課程體系。我們堅持以師生共同成長為前提,從師生的具體情況出發,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發揮課程建設對學生發展的價值作用,體現木林中小辦學特色。我們以書法楹聯特色課程建設為龍頭,帶動其他課程的建設,為學生提供豐富而適合的課程,使學校課程結構更合理,學校特色更鮮明;使教師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更新、教學手段進一步優化,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使每一位獨具個性的學生在道德、身體、智力、情感、文化底蘊與藝術素養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問:在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環節,學校是如何有效開展的?
劉向東: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校深入踐行國家課程改革理念,開足、開齊三類課程,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經歷,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合理整合教材,拓寬課程資源,以社團課程為主渠道,豐富活動課程,完善環境藝術課程,探索特色拓展課程,為師生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
課程評價是課程實現學生學習價值的指向標。在此環節,我校制定了木林中小《校本課程評價量表》,對開設的校本課程的目標達成度、教材的編寫質量、辦學理念的體現、學生對課程實施的滿意度等方面制定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同時制定了木林中小《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備課)(上課)(作業)評價量表》,聚焦有效教學,對教材內容的整合、創造教育理念的滲透、有效校本作業的設計等方面制定評價標準。通過評價,促進教師根據學校特色、學生基礎、培養目標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后記:
翰墨正飄香,澤潤桃李芳。木小人在忙碌中收獲著,在收獲中成長著。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智慧的勞動為當地百姓交上了一份優質的答卷。學校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受到了順義區各級領導、外區縣乃至來自全國各地教育同行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在今后的教育征程上,木林中小將繼續遵循“種木成林,快快樂樂寫漢字”的辦學理念,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強化校園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創辦“最具中國特色的農村小學”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