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勇
《現代漢語詞典》對“生動”一詞的解釋是“具有活力能感動人的”,例如“這堂課王老師講得非常生動”,因此一般意義上的“生動”課堂針對的是教師的講。筆者認為,“生動”課堂的內涵還應涵蓋學生的表現,要看學生是否積極參與了課堂,即“生動”課堂要求生“動”,這里的“動”不僅要有“學生的說、做”這些顯性的動,更要有“學生的思、想”這些隱性的動。在課堂上,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生“動”呢?
樹立生本意識,立足學生“可動”。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能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較多的展示機會,做到“凡是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包辦代替”。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意識,在備課中不僅要設計自己如何講,更要設計學生如何學。記得有一次聽本組劉老師的課,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劉老師在課上為生“動”搭建了充分的平臺。首先在理念上,劉老師沒有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強調要注重知識形成的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也使這節課的新知建構比較自然;其次在研究學生時,劉老師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基礎,每一步推進都是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進行;再次在操作層面上,劉老師設計了很多讓學生思考、探究、交流、算答、展示、點評的機會,使學生的“動”有了可能。
設置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會動”。課堂上,學生的“動”應是有目的、有序的,這離不開教師的引領,所以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容忽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引領生“動”的最基本而又最有效的策略應該是設置問題。有了問題,學生就有了思考與討論的載體,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自然就“會動”了。這里的問題不是指狹義的“數學問題”,而是指廣義的能產生思考價值的“各類問題”。當然,問題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讓學生做到“跳一跳,摘得到”。劉老師的課正是借助問題來推進教學的,其先后設置了五個問題來引領學生探究與思考,通過這五個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較好地掌握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課前充分預設,不怕學生“亂動”。不少教師不愿讓學生多“動”的原因之一是擔心學生“亂動”,但教師不能因為怕而不為,只要課前功夫下得深,多考慮學生的思維方式,還是能應付自如的。即使出現了預設之外的情況,也能培養教師自身的教學機智。課前的充分預設能大大增強教師的教學功底,提升自信,也就不怕學生“亂動”了。劉老師這節課一個突出的亮點是課前的預設非常充分,把學生可能想到的方式畫好并隱藏起來,當學生回答到某一種方式時,就顯示出相應的內容。這樣做既不會干擾學生的思維,又能順利地開展教學,可謂獨具匠心。
及時表揚肯定,激勵學生“愿動”。筆者在平時的教學與跟班聽課中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課堂發言的主動性越來越低。這里除了學生的自然心理原因外,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也有很大關系。新課改為師生提供了很好地展示空間,在課堂上,每當學生展示后,教師都要對學生的成果及時作出點評,對于其中正確的成分要不吝贊美。這樣,學生不僅愿意動,而且積極性會很高。劉老師在整堂課上都保持充滿親和力的微笑,其實就是一種無形的激勵,“回答得很好”“很不錯”“非常棒”等恰如其分的表揚更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從而使得每個教學環節都能按照教師的設想順利地進行下去。
總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以學生為本,課前精心設計探究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探究與猜想,打造精致、高效的生“動”課堂,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素養為己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索的天空,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個性品質得到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楊鎮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楊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