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兵
摘要:物理是初中階段學生所接觸的重要學科之一,但是很多學生對于物理知識感到十分陌生。因此,在此階段物理教師應在將書本中的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同時,積極尋找適合學生的解題思路,從而讓學生喜歡物理,愿意鉆研物理,使得學生可以摸索出適宜自己的解題方法與思路,做到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诖耍恼聦喴治觥皥D形結合法”在初中物理中的主要應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解題;圖形結合
引言:對于大部分初中學生而言,其所接觸的物理圖景多是源于教材或是課上教師的教授,這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一定的邏輯思維,難以在實際解題中發揮出“圖”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在平時授課時提高“圖形結合”這一解題方式的應用頻率,在增強學生解題能力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簡析“圖形結合法”的重要性
無論是哪一基礎學科的教學,解題始終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體現運用知識優良程度的重要指標,更是對理論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在初中學習階段,物理知識是學生最為基礎的知識結構,而且要進行大量的習題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
審題作為解題的第一步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問題審清楚才能使用相應的知識進行解答。可是在日常教學中,很多學生的審題情況并不是很理想,無法正確認識到試題的本質內容,經常犯“張冠李戴”的錯誤。類似這樣的問題也是很多物理教師很難根治的“頑疾”。 而“圖形結合法”則是這一“頑癥”的良方,“圖形結合法”有助于對學生這種解題思路的培養,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審題能力也可以提高其教學效率。
二、初中物理解題中應用“圖形結合”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學生濃厚的經驗主義。從日常的課堂教學不難看出,部分學生對題目進行分析時,其思維模式仍借助具體事物形成知識,相對簡單的問題還好要是當其遇到相對復雜的問題并且沒有輔助圖像時,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會采用經驗主義方式進行解答。這一階段的學生經常會以自身經驗為基礎對問題進行思考、歸納,但是在抽象思維方面仍有一定的缺陷,很多物理現象都具備典型的抽象性理想性,因此要想要應對這一缺陷,就需要采用適當的策略提高學生的思維轉變能力,讓以往的經驗主義轉變為“化抽象為具體”呈現在紙上,教師應在循序漸進的教學中讓學生具有“圖形結合”的思維[1]。
第二,學生的“惰性”。每一個都有惰性,而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其惰性主要體現在學習過程中的懶惰和消沉,當其遇到一些困難時經常會選擇避重就輕。原本就緊張的答題時間加之“作圖”會耗掉一定寶貴的答題時間,而且初中的學業與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學生很難靜下心來仔細地分析問題通過作圖進行解答,而且作出的圖也不能將問題解釋清楚。與其這樣不如選擇等待教師講解或是直接蒙一個答案??墒菑膶嶋H角度出發,學生所擁有的惰性如果時間一長就會讓學生從“不愿作圖”轉變為“不會做圖”。要想使得學生進一步克服其自身惰性,對于物理教師而言最有必要對學生經常督促、多多鼓勵。
第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圖形結合法”的使用。依據某一關于課堂教學方法的調查問卷能夠知道,不到5%學生表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嚴格要求使用“圖形結合法”解題,雖然“圖形結合法”在課堂教學中會經常用到,可是教師卻未能對學生提出相關的要求標準[2]。關于學生,其在學校期間在很大程度上會遵循教師提出的要求,要是教師未能對該種方法提出相關的要求,或是未能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那么就可以解釋學生為什么不愿或是不會使用“圖形結合法”進行解題了。
三、提高“圖形結合法”應用水平的相關建議
第一,對“圖形結合”的解題習慣進行培養。物理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當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或是找不到解決方法的問題,應動手畫一些與問題有關的直觀圖對信息進行理解。這樣學生將問題解決后就能夠自行體會到畫圖對于解決問題所發揮的作用,能夠對“圖形結合法”產生好感進而在未來的解題中原意使用。除此之外,教師應堅持這一種思維與習慣的培養,不應該有些時候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在解題時選擇畫圖去輔助審題??梢栽谘驖u進中讓學生充分掌握每一物理知識點所涉及的畫圖技巧。
第二,提高對教材插圖教學的重視程度。例如教材中關于“浮力”一章的插圖其主要是為了闡明產生浮力的基本原因,可是并沒有對其進行深入的推導。而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應該最大限度地借助插圖進行詳細的推導,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其主要的推導步驟為:首先,假設物體的高是H,L是物體上表面距離液體表面的高度且上表面與下表面面積是S;其次,要是物體浸沒于液體中,那么其左、右表面受到的壓力差應是零,可卻不能完全抵消其上、下表面所受的壓力,壓力的差值可以用“F向上? F向下”表達;再次,依據液體的壓強與壓力公式能夠將其表達為:“ρ液G(H + L)?ρ液GL”,將其再次整理后能否得出:“浮力=ρ液GHS=ρ液GV物=ρ液GV排”。我們都知道浮力一直是初中物理重點,結合插圖進行深入講解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知道浮力所產生的原因,另一方面還能夠讓學生知道浮力、液體密度以及浸入液體中的體積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第三,做好“圖形”、“文字”、“數字”之間的變化訓練。這一點最明顯的體現在對已學課程的復習中,可以使用函數圖對物理公式進行更進一步的理解;將原本抽象的問題更加形象化——例如提高實驗教學的形象化程度;在對題目進行講解時應加強這一方面的訓練。例如講授有關“回聲”的理論知識時,應該使用相應的“過程圖”描繪聲音傳播的路徑,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理解。例如:某一輛摩托車沿著直線勻速行駛,當距離懸崖800米處時按響喇叭,摩托車向前行駛約50米之后司機才聽到喇叭的回音。當聲音以340米每秒的速度在空氣中傳播的情況下,試問摩托車的行駛速度?在制圖時可以將X點作為摩托車的按喇叭處,和懸崖之間的距離標為S鳴,Y點則是聽到回音位置,其與懸崖之間的距離標為S聽,而S車則表示從按喇叭開始到聽到回音摩托車所行駛的距離,聲音產生于X點,在Y處被聽到,借助“箭頭弧線”體現聲音實際的運動距離,用S聲作為標記,這樣就可以簡易的畫出解題所需要的“過程圖”,經過一定的觀察可以知道,在這一圖中主要涵蓋著兩種關系式分別是“S鳴= S聽+ S車”,“S鳴= S聲+ S車”,針對這一題目的解答更適宜使用第二個關系式,文章不對其進行詳細描述;要是題目相關的已知條件產生變化,那么求解問題也會隨之改變,但是同樣可以借助這兩個關系進行求解。由此得知,只要理清摩托車的整個運動過程就能夠進一步降低題目的難度[3]。
結束語:總的來講,在初中物理解題中經常會用到“圖像結合”這一方法進行解答,其相關實例不再枚舉。關于物理學習,不僅要對物理知識進行學習,更應該注重學習與吸收物理學科獨具的思維方式?!皥D形結合”作為一種解題模式,其一能夠分減學生的學習壓力,其二也是對學生思維品質的一種培養。
參考文獻:
[1]夏維軍. “圖形結合法”在解初中物理題中的運用策略[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6):117+194.
[2]薄云. 多媒體教學下的初中物理教學策略微探[J]. 課程教育研究,2013(34):161.
[3]王建平. 初中物理習題教學探究[J]. 教學與管理,2000(08):63-65.
[4]洪林旺.借助圖形 ?弄清情景 ?突出思維——初中物理復習課習題教學中如何利用電子白板呈現思維過程[J].物理通報,2015(08):44-46+50.
[5]全宏瑞,陳慶元.淺談多媒體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教學探討,2008,26(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