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如
【摘要】本文主要選取小學組文自讀中的“選文、整合、呈現”三個視角,講述什么叫組文,如何選文,選文后如何整合,課堂中如何操作。通過課堂,探討組文自讀課的教學模式,推進海量閱讀。
【關鍵詞】組文;選文;整合;課堂呈現;閱讀;合作交流
近年來,筆者的語文課堂以單元整合教學為主題,探索“單元預習課、精讀引領課、組文自讀、口語交際課、習作表達課、整本書閱讀”此六種課型的教學模式,本學期我們正朝著“組文自讀”邁進,于是,筆者也在外出學習培訓著,在學校的科研中研討,在自家的課堂中實踐著,在學習中、在實踐中認識組文,了解組文教學如何選文,如何把所選的文章重整,最后把整合好的文章呈現于課堂。在組文教學中,我們以才教材為引領,在課內外組文中遷移學法,讓學生徜徉在海量閱讀中,把書讀寬、讀實、讀厚。
什么叫組文閱讀?組文閱讀就是像上面的課例針對一個議題,在單位時間內進行多文本的教學。“議題”可以是人文主題,也可以是情感主題,還可以是寫作特色、表達方式、語用點等。多文本就起碼三篇以上,根據孩子的知識水平及教材的難易度,一般適合3-5篇。
一、精準選文,彰顯智慧
文章怎么選擇呢?那就必須根據相關議題把多篇文本融合一體,可根據文本的作者、共同的語用點、同內容主題等組合一起。
(一)尋找同類,比較異同
以體裁、作者、主人公等選文,把同一類的文章組合。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動物一單元,來個組文閱讀,展示不同作家筆下相同的主人公,把豐子愷的《白鵝》,俄國作家葉諾索夫的《白公鵝》及陳天昌的《牧鵝散記》,探究幾個文本在寫法上的異同,探究同樣是白鵝,卻在不同作家眼中不一樣的特點。
我們的教材中,有著明顯的單元主題,具有同一人文主題特色。如有愛國的,有科學精神的,有母愛的,有景色的……那樣,我們就可以圍繞相同的主題選文。
(二)關注互補,打破局限
在我們的教材中,單元主題雖明顯,但范圍大,寥寥幾篇文章難以詮釋主題,如,“祖國在我心中”“藝術的魅力”“信息技術”等,那我們就要再選擇若干文章彌補教材的局限性。如,在教學六年級《難忘的小學生活》,寫與同學之間的回憶就只有一篇《忘不了的笑聲》,我們可選擇一組有關友情的文章,有離別之情,有朋友之間發生的煩惱,有快樂相處的場面等,把朋友之間的各種滋味整合一處。又如前文也講了“狐貍”這一角色,如果只通過某一篇文章,就難以理解狐貍的多種形象,難以抹去狐貍在我們心中扎根已深的“狡猾”形象。
(三)聚焦“語用”,訓練能力
課堂上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如,表達、想象、觀察等,為了某一種能力在舉一反三的練習中得到鍛煉,需要有組文引路,在組文中學習與運用。我們的語文課堂要定位在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多種方式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與運用,扎扎實實地落實言語訓練。如,《石頭的故事》《獵人海力布》《祝英臺與梁山伯》《望夫石》中重在提煉小標題理清文章的脈絡,還設計了續編故事結局,讓學生在揣摩人物形象后,續寫被大海淹死后的夫妻會化作什么?最后順勢導出幾首同主題的詩詞。又如,《詩中的別離》,告訴學生什么叫“意象”,收集了大量別離相關的詩,在詩中比較,詩中理解,詩中誦讀,悟出“柳”表“留”,“折柳”就是“挽留”之意。通過多文本訓練,學生的“提煉、理解、續編、誦讀、領悟”等多種語文能力在組文中學習,逐漸深化。
二、整合方式,易于操作
(一)1+X精讀引領,簡單實用
1+X,指的是精學教材某一篇課文,用所學方法,滲透于另一篇或多篇與本文相關體裁的文章。引入哪些文章?教者可要經過深思熟慮,挑選既結合教材的特點,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在執教《敦煌壁畫》中,可引入的是叢書中的《永樂宮壁畫》《舌尖上的敦煌》,通過課內所學的“點面結合”的方法,在拓展學習中鞏固運用。在執教《水媽媽的孩子》中,拓展了一篇《風伯伯的娃娃們》,執教《以誠待人》拓展的是《兩個饅頭與一顆高貴的心》《誠實的果實》《我在美國借錢》。從以上課例中,可看出,不管“X”是一篇、兩篇還是多篇,它們都是與教材同一主題,類型相似。
(二)課內外多篇,拓展升華
“課內多篇,課外多篇”都是組文閱讀中的常見操作模式。課內多篇中圍繞單元主題,整合單元教學實現“一課一得”。“課外多篇”以學完本單元課文習得方法,拓展課外若干篇與本單元相關的文章整合教學。
三、課堂呈現,有法可依
文章選好后,那如何在課堂中把這些文章展現于課堂,才讓學生在容量多中而不迷茫。
(一)設計“閱讀單”,助力閱讀
“課堂閱讀單”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具體深入的指導,以一條條小建議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小臺階,一步步向閱讀理解終點邁進,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份“自助式”的輔助工具。這“閱讀單”把多篇文章整合一體,連成主線,通過多種活動促進學生獨立閱讀,合作探究,動手操作,思考交流,梳理知識。
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筆者圍繞“科學精神”組合以下文章:《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我最好的老師》《做一只不順從的蝴蝶》《神奇的共振》《好好活著每一天 你便會有豐盛收獲》,通過這幾篇文章,除了了解堅持不懈、敢于質疑、善于觀察等科學精神,并從中比較教學,比較這些文章中的觀點、事例的表達方式的異同,于是把“閱讀單”設計如下:
(二)靜心閱讀,潛心思考
“組文自讀課”是“閱讀”的課堂,是“安靜”的課堂。課堂中需要孩子們忙著看書、思考、陳述、傾聽,雖然這看起來有點冷清,也許在一些公開課中,老師最喜歡看到的是熱鬧的、作秀式的各種語文活動,但在組文自讀課中,學生就需要靜靜地閱讀10分鐘以上,甚至半節課以上都用來閱讀,此時,就要求學生有瀏覽、略讀、跳讀、默讀等多種閱讀能力。在這閱讀時間內,學生根據閱讀單邊讀邊作批注,動筆寫寫時,那“刷刷刷”的寫字聲打破這安靜的課堂,成為課堂上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三)用心匯報,小組分享
匯報前,學習小組共同完成“閱讀單”、知識樹等任務,最后分享,可以是組長匯報,其它成員補充說明,也可以是所有成員在組長的引領下合作匯報。
如,我校的李老師在上四年級第五單元《生命 生命》,學生閱讀主題叢書P6《爬山虎的春天》+P17《讀懂一株植物》+P19《別忘了開花》,并在小組交流中完成以下學習單:
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以上閱讀單后,小組長帶上閱讀單上講臺交流分享如下:
小組長:我組的成員喜歡《別忘了開花》,作者感情變化,開始是認為君子蘭嬌貴,后來是堅強的。讓我感悟最深的句子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我從中懂得了要勇敢、堅強。
生補充:我喜這句子:“君子蘭竟長出了一簇青白色的花骨朵,在經歷了一場多年不遇的嚴寒,軀體殘缺,它仍要開花”,這寫出了君子蘭的重生,寫出了它堅強不屈,正所謂“風雨過后見彩虹”,正是這道理。
小組長:我們小組還喜歡《讀懂一株植物》,作者對蒼耳的感情開始是討厭,后來是喜歡,我喜歡的語句是第六自然段(朗讀),這寫出了蒼耳造福人類,作者對蒼耳的感情變化的重要原因。
生:我還喜歡《爬山虎的春天》,特別是媽媽說的話:“人即使落入絕境也不能絕望,要看到春天”讓我懂得當遇到困難時,請你要樂觀面對,只要堅持就能看到希望。
小組長:請問大家還有什么補充?你對我小組的匯報滿意嗎,有什么不足可以指出。
......
組文自讀,貴在選好文章,選文之前要考慮好本組文章的議題,猶如一頓佳肴必先選好食材,選食材前先構思宴餐的主題,選得準,才能上出組文的味道,只有圍繞著議題把若干文章整合,課堂的呈現才如同一個整體,通過靜心閱讀,師生互動,讓學生在這組文中且讀且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