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年
摘 要:問題導學法教學是在落實“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的基礎上,通過問題貫穿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旨在通過以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學生,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不斷提出新問題的能力。本文即是針對高中歷史問題導學教學策略的探討,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導學;教學策略
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是順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中衍生而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其顛覆了傳統先講知識,后提問題的教學模式,而是以問題導入,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問題導學法進行高中歷史教學,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引導學生對知識產生積極地思考,有利于學生對高中歷史知識的吸收和掌握。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問題導學法教學并不是直接性地提出問題,而是要對問題進行“包裝”,即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先引發學生興趣,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通常問題的創設情境多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相關,因為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能夠更容易地激發學生們的興趣,而且還有助于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距離,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
例如,在教學“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時,老師可以咨詢學生:“同學們,現在我們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是誰?”學生:“習大大。”老師:“習大大的職位是什么?”學生:“國家主席。”老師:“是的,古代對于最高領導人怎么稱呼?”學生:“皇帝。”老師:“對,但是為什么會叫做‘皇帝’呢?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又是由誰開始的,大家知道嗎?”學生:“從秦始皇開始的,怎么來的不知道。”老師:“同學們閱讀課本,大家找一下答案。”學生尋找之后回答:“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三皇五帝,把這兩個神明的稱號并在一起,形成‘皇帝’一詞。”老師:“很好。同學們在看歷史劇的時候一定聽過這樣的話‘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皇帝的權力是很大的,那么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是怎么體現的?”學生:“皇帝掌握著生殺大權。”老師:“皇帝是如何掌管生殺大權的,這種權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學生們清楚嗎?”學生:“不太清楚。”老師:“同學們再讀課本,尋找一下答案。”
二、問題貫穿課堂,引導學生思考
在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引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之后,老師在進行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還要繼續將課本知識與問題相銜接,使問題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之中。只有通過全程式的問題引導,才能始終引導學生思考知識,進而學習知識。
例如,在教學“鴉片戰爭”一課時,老師可以咨詢學生:“同學們都知道‘鴉片戰爭’,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學生:“英國人通過向中國販賣鴉片賺取利潤,在我國開始禁言之后,英國人便向我國發動侵略戰爭。”老師:“是的,但是他們發動的侵略戰爭是怎么得逞的,難道我們就沒有抵抗嗎?”學生:“我國武器太落后。”老師:“我國的武器確實落后,但也不是紙糊的。英國人的鴉片戰爭并不是一帆順利的,同學們閱讀鴉片戰爭一段就能夠了解。同學們閱讀后想一想,為什么最后還是輸了呢?”學生:“清政府的腐敗。”老師:“腐敗的原因固然存在,但是同學們仔細閱讀,還有其他原因嗎?”學生:“清政府的軟弱。”老師:“怎么判斷的?”學生:“英國艦隊從廣東到廈門,再到浙江一路向北,并沒有真正的打敗清政府,但是剛到天津,清政府就極為恐慌的趕緊與英軍談判。”老師:“是的,從這一節的內容還不能看出清政府的腐敗,盡管這是不爭的事實。同學們再讀下一段,想一想這又說明了什么?”
三、布置課后作業,引發學生深思
創設問題情境和問題貫穿課堂均屬于老師開展課堂問題導學,但是老師不能僅將問題導學展現在課堂之上,還要將問題導學延伸至課下思考,這既是對問題導學的應用延伸,同時還有助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此處依舊以“鴉片戰爭”一課為例,在內容教學完成之后,老師可以咨詢學生:“同學們,今天同學們對‘鴉片戰爭’的具體內容已經有所了解,但是同學們不僅要掌握鴉片戰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更主要的是通過對這段事件過程的了解有所發現和體會,要學會通過現象看到本質。當然這種本質并不是‘腐敗就要挨打’等老掉牙的經驗教訓。”學生:“還有什么?”老師:“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止是武力的戰爭,而且也是文明的戰爭,大家課下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自詡為西方文明國家的軍隊會將東方文明的精華焚毀?下節課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問題導學法教學是將歷史知識、問題、引導和學習四位貫穿于一體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前提是根據歷史知識設定問題,而后是老師的教學引導,學生在知識與問題的引導過程中進行知識的思考和探索,進而吸收和掌握知識。問題導學法的關鍵在于將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與學習知識的過程融為一體,讓學生在思考知識的同時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1]劉京.關注問題導學彰顯歷史課堂魅力探研[J].成才之路,2018(33):33.
[2]馬瑩.“問題式學案導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9(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