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寒
摘 要:近年來新媒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社會民眾在接受信息上不但能夠提升信息的數量和種類,而且還能夠增強信息的形象性。這一點在大學生群體中表現的更為明顯,恰恰是受這種情況的影響,大學生群體當中出現了一些輕視國家利益的思想意識,并且呈現出蔓延的趨勢。大學生愛國主義意識不但影響了他們的社會行為,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與國家利益離心力的強弱。一般來說,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愛國教育的實施路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組織大學生觀看相關紀錄片,視頻增強責任感,有效利用近代史綱要課程培養大學生理性的愛國思維,積極引導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實踐愛國主義。
關鍵詞:新媒體視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責任感;理性
大學生是社會中重要的群體,他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體社會大眾的價值觀方向。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非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卻是一項動態性的工作,也就是應該根據不同時期大學生思想狀態,進行有利的教育措施調整。因此對這一方面的研究是一個熱點,研究者們也創造了許多的學術研究成果。但是仔細去研讀、分析,就會發現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呈現出“宏觀敘述概括”的弊端,不過是對一些淺層次、膚淺問題的“再敘述”,根本解決不了實際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應該立足于問題的根本分析和相關理論知識的梳理,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經世致用的功效。
一、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價值觀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中國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新媒體開始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流行。大學生廣泛與新媒體所接觸,他們接受到的信息量和信息種類大大增加。這種客觀現實使得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具備了一定的特殊特點。
大學生思想價值特點主要表現為大學生對嶄新的信息、顛覆傳統認識的信息較為感興趣,這樣使他們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較大[1]。這樣一來,大學生對于國家利益的態度就有一定的變動,這樣自然會對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產生一定的沖擊。
二、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愛國教育的重要性
愛國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較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這項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從根本上增強大學生群體對國家和國家利益的認同感,增強他們思想意識中的民族凝聚力。最重要的是該項教育能夠使大學生明白自己個人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
可以說這一教育對大學生群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各個高校必須是對此引起重視,切實把這項教育當做成一種重要的工作來抓。
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愛國教育的實施路徑
我們知道大學生群體無論是在理解程度,還是在知識基礎上,都與中小學生有著一定的區別,這種區別就決定了大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模式應該與其他階段有所不同。這一點對于實施大學生愛國教育來說顯現的更為明顯。根據大學生的特點以及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著手。
(一)組織大學生觀看相關紀錄片、視頻增強責任感
我們知道大學生的平時學習并不像高中那樣集中,他們娛樂的時間更占據大多數。從現實情況來看,大學生平時的娛樂活動還是以觀看視頻類信息為主。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并且充分利用。[2]具體來說,就是積極有效地組織大學生觀看相關紀錄片以及相關視頻,例如《東京審判》、《血戰昆侖關》等等。通過觀看這些紀錄片或視頻能夠使大學生對于中國近代的屈辱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意識,能夠讓大學生認識到國家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其實在選擇紀錄片和相關視頻時,我們應該本著真實還原近代中國事實的原則,第一不能夠一味渲染中國所受的磨難從而高度激發學生的仇恨,第二,更不能拿那些抗日神劇來讓大學生覺得“大快人心” 。我們只需要還原事實就可以,根本不用進行一些主觀性的主導,大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有效利用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培養大學生理性的愛國思維
中國近代史綱要是大部分高校許多專業都要學習的一門選修課,這門課程應該是作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平臺。在這門課程中,應該有效地引導學生培養一種理性的愛國思維,從而有效地避免激進的狹隘的狂躁“愛國”情緒。
其實這門課程既應該讓大學生清楚地了解到中國近代史的相關事實,又要避免過度的意識形態的宣揚,應該讓學生億近代化的思維去看待這段歷史。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認識到,近代以來中國既有遭受壓迫、遭受侵略的一面,也有在外力推動下逐步進入現代化的一面。這樣學生就能夠以全面客觀的思維去看待這段歷史,這樣自然也就能過產生理性的愛國主義思維。
(三)積極引導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實踐愛國主義
其實最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實踐愛國主義,其實這種實踐就是拒絕那種喊口號式的愛國,或把愛國當作成一種宣泄私欲的工具,而是在實際的生活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提高自身的修養與素質。應該讓大學生明白愛國并不是多么難的事情,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能體現出愛國。這就能夠讓學生把愛國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之中,從而實現愛國主義的日常化。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大學生能夠在日常行為中踐行愛國,而愛國踐行的根本途徑就在于日常化、樸實化。
參考文獻
[1]張凡.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研究[J].黨史博采(下),2019(02):62-63.
[2]沈德艷,李進,程斌.新媒體視閾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機制[J].中州大學學報,2016,33(06):105-107.
[3]劉韻清,蘇美玲,何小英.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1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