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娟 王曉華
摘 ? 要:闡述了臨夏州馬鈴薯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今后臨夏州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對策,為臨夏州更好地發展馬鈴薯產業提供依據。
關鍵詞:馬鈴薯;生產現狀;發展對策
馬鈴薯是臨夏州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臨夏州農業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為臨夏州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導作物。臨夏州馬鈴薯種植覆蓋7個縣的78個鄉鎮,主栽品種包括隴薯6號、莊薯3號、青薯9號等。
1 ? 臨夏州發展馬鈴薯產業的優勢
1.1 ? 自然條件優勢
臨夏州農業生產區海拔1 580~2 600 m,年均溫6.3 ℃,由于海拔較高、氣候冷涼,病蟲害較輕,年降水量537.4 mm,雨季集中在7—9月,雨熱同季,對馬鈴薯生長發育十分有利。臨夏州馬鈴薯主產區土壤多為黃壤土、黑麻土、壚土,土層深厚,富含鉀,適宜馬鈴薯塊莖膨大。年日照時數2 000~2 500 h,可以滿足馬鈴薯生長發育對日照的要求。
1.2 ? 技術優勢
臨夏州馬鈴薯生產歷史悠久,農民具有豐富的生產經驗和技術。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廣馬鈴薯脫毒種薯,對農民進行培訓,先后推廣了隴薯3號、隴薯6號、青薯9號等良種,大大提高了馬鈴薯產量和品質,促進農民增收,增加農民的種植積極性。由于春小麥種植面積下降,使得臨夏州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增加。
1.3 ? 產品優勢
臨夏州馬鈴薯因獨特的自然條件表現為商品率高、表皮光滑、色澤鮮亮、干物質和淀粉含量高、商品性好、食味優良,深受農民和市場的歡迎。近年來,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年種植面積在4萬hm2左右,成為全州第二大作物,在臨夏州農業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1.4 ? 產業優勢
臨夏州干旱、半干旱及二陰地區是馬鈴薯的適種區,群眾具有長期種植馬鈴薯的歷史和經驗,不但能滿足當地消費需求,還可以向外地提供種薯和商品薯。目前,該地生產的商品薯在臨夏州的東大門“康家崖國家馬鈴薯批發中心”市場情況良好,遠銷全國各地。因此,馬鈴薯產業發展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馬鈴薯加工企業3個,年收購馬鈴薯8萬t以上,年加工淀粉1.3萬多t。
2 ? 存在問題
與國內發達省區相比,臨夏州的馬鈴薯產業發展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2.1 ? 品種單一,品種退化嚴重,品種選擇盲目隨性
由于早熟品種對水肥要求比較高,農戶大多喜歡種植晚熟品種,早熟品種種植較少,導致馬鈴薯集中上市,競爭力低下。臨夏州生產的馬鈴薯多為鮮食品種,加工專用性品種少,使得馬鈴薯產品附加值低。臨夏州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農民素質相對偏低,思想保守,難于接收新的事物,在馬鈴薯種植種子來源方面,主要靠自己留種,對馬鈴薯脫毒原種接受程度較低,造成品種退化嚴重,再加上沒有換茬輪作意識,導致生產的馬鈴薯產量低、品質差,沒有市場前景。而且,在品種選擇方面比較盲目,不是以市場為導向,而是遇到什么樣的種薯就種植什么樣的種薯,有的品種根本不適宜在當地種植,使得廣大種植戶存在碰運氣種植的心理,所以經常出現產量不穩定的現象,遇到適宜馬鈴薯生長的年份再加上碰到適宜的品種,才會有所收益,比較打擊馬鈴薯生產者的積極性[2]。
2.2 ? 種植機械化程度低
臨夏州馬鈴薯大多都是農戶自己種植,沒有形成規模化,合作社大面積種植的覆蓋率不高,由于種植面積局限,實際生產中不適宜機械化種植。其次,臨夏州適宜種植馬鈴薯的區域包括一部分山地,不適宜大型機械規模化種植。
2.3 ? 企業加工水平低,與種植戶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
目前,全州馬鈴薯加工企業主要停留在淀粉加工的初級水平,在馬鈴薯薯片、面包等精深加工方面能力不足。企業與馬鈴薯種植戶兩者利益聯結機制不穩定,導致企業沒有穩定的生產原料供應渠道,而馬鈴薯種植戶手中的馬鈴薯銷路時好時壞,嚴重挫敗雙方的積極性,影響臨夏州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穩定發展[3]。
3 ? 臨夏州馬鈴薯產業化發展對策
3.1 ? 加強馬鈴薯新品種引、育工作,保證產品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
加強科研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開展馬鈴薯新品種的引進、篩選工作,選擇出適宜臨夏州高寒陰濕區,干旱、半干旱區,川塬灌區等不同種植區種植的優質、高產、抗病的專用品種 ;另一方面,加強馬鈴薯新品種的雜交選育工作,培育地方特色品種,從而實現臨夏州現有主推品種的更新換代,滿足市場的需求。同時,積極建立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新種植模式集成推廣示范基地,以點帶面,通過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全州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政府部門完善政策機制,對使用高規格馬鈴薯脫毒種薯的合作社、種植大戶進行獎補,對適種區貧困種植戶免費提供優良馬鈴薯脫毒種薯,農戶通過與傳統留種對比,可以提高對馬鈴薯種薯的認識,有利于馬鈴薯脫毒種薯全覆蓋工程的推進[4]。
3.2 ? 龍頭帶動產業升級
以馬鈴薯種植合作社為龍頭,加大閑散土地流轉,積極引導馬鈴薯種植散戶用自由土地、資金、勞動力等方式入股,使馬鈴薯種植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標準化。充分利用全州農業系統技術單位的技術優勢,對合作社及農戶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培訓造血,提高馬鈴薯種植科學化水平,科研單位也可以第一時間完成科技成果轉化。
3.3 ? 政策驅動全州馬鈴薯產業穩定發展
加大臨夏州發展馬鈴薯產業優勢的對外宣傳力度,政府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有能力的馬鈴薯深加工企業投資辦廠。同時借力省內外科研院校先進的研發實力,開發馬鈴薯新產品,提高馬鈴薯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政府要積極建立健全馬鈴薯產銷機制的銜接,讓企業、種植戶利益穩定,增加種植信心,確保臨夏州馬鈴薯產業持續、穩定發展[5]。
參考文獻:
[ 1 ] 尚晉伊,史小峰.中國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J].科技資訊,2018,16(21):109-111,115.
[ 2 ] 逄學思,曲峻嶺,郭燕枝.中國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現狀及未來展望[J].農業展望,2018,14(4):28-31.
[ 3 ] 趙捐利.馬鈴薯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7(4):20-21.
[ 4 ] 王學軍.陽高縣馬鈴薯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3):98-99.
[ 5 ] 郝小蘭.臨洮縣馬鈴薯產業化經營現狀與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2005(6):5-7.
(收稿日期: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