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桃生
【摘要】 ?眾所周知,入選為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在具體、鮮明、生動的形象中凝聚著深刻的理性。我們作為教師,如果能用富有感情的語言分析講解課文,從而調動起學生的感情,使之與教材、教師間達到感情一致,即能產生強烈的“共鳴”,最終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多年來本人從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平時對課堂語言的設計就比較注重精心策劃、細心推敲,在教學語言的“動情”上下了好大的功夫。現在加以回顧總結,覺得要運用“動情”之語來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可以從下列四個方面來進行。
【關鍵詞】 ?語文課堂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3-066-01
一、引導語激情
引導語貴在引趣、激情、指向。本人常常反復推敲開頭語,就像演奏小提琴曲一樣,弓子一上弦,就要發出動聽的音符。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的導語,我是這樣開頭的:
“同學們,大年夜對大家來說,是多么的美好啊,穿上嶄新漂亮的衣服和鞋子,和爸爸媽媽等家里人歡聚一堂,品嘗著豐盛的美味佳肴,還有壓歲錢紅包可拿哦。可是大家想一想這樣的情景:有這么一個小女孩,她獨自一人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著頭、赤著腳,手里拿著一包火柴,哆嗦嗦的走在大街上,叫賣著”。……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所指出:教育的影響是通過學生心理特點的“中介”或“折射”而發生作用的。這種內心的體驗好像一個三棱鏡,教育的效果只有通過它的折射才能對學生的心理發生作用。我平時比較注重應用教材中包含的這種真摯情感,在導課之時“披文入情”,以情真詞切的語言多方激發學生們的情感,達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我用深情的話語,悲傷的語調,稍慢的節奏講述著。這時,學生個個雙眸凝視而聽著、想著……這段引導語收到了外靜內動的教學效果。把學生們的思想感情帶入到課文所要描述的悲慘情境之中,引起學生們內心世界的強烈共鳴,既促進了課堂交流的藝術效果,又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純化和升華。
二、過渡語引情
過渡語重在銜接自然,一方面使課堂結構融為一體,另一方面,孕育感情,有效地延續了感情。如教學古詩《江雪》時,我先引導學生欣賞了詩人所描繪的景色,再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時,平緩沉穩地講了下面一段過渡語:
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一葉扁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在這風刀雪劍的惡劣環境里,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作者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一度孤獨、苦悶。但他仍然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向惡勢力低頭,不趨炎附勢,依攀權貴。可見戰天斗地的老漁翁孤舟獨釣的壯行,正是作者形象的寫照。
我此時以音顯形,以形揚音,形成了立體感的審美效應,使學生的優質興奮中心隨著教學語言的聲波和音調而得到不斷強化,為進一步朗讀和理解《江雪》積累了情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描述語動情
描述語側重于形象、具體、生動,具有形象美。如我在講《草原》一課的第一段時,抓住概括全段內容的“一碧千里”一句,用富于感情的語言啟發學生:“我們來到了草原,藍天、白云、小丘、羊群。進入這樣的境界,我們放聲地歌唱,真想吟詠小詩。我們悠閑的坐在草原上,讓視線向四方延伸開去,向東、向南、向西、向北,啊!整個草原是一望無際的海洋。”
此時此刻,情與景遇,景與情匯,學生心動神移,達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同時,學生們馬上領會到這就是“一碧千里”。
四、結束語深情
結束語就是要升華認識,為學生探求新知鋪墊、引路。好多記敘文形象生動,內容也具體,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在一篇課文教學的結尾處,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骨髓和作者的意圖,進一步拓展精神境界,從而達到領悟事理,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如在教學《白楊》一文,本人在總結全文時,就采用了“欲擒故縱”方法,進行了如下的總結:
作者贊美白楊,意在贊美祖國邊陲的建設者那種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志向,那種不怕困難、不畏艱苦的精神;并且那成長中的小白楊,贊美了他們因看到祖國邊陲建設后繼有人而欣慰的高尚情懷。我們衷心祝愿:戈壁灘上的白楊樹越長越多,越長越高,越長越美!這樣的總結使學生的認識在思考和想象中繼續升華。
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運用動情之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