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峰 張濤
摘要:明清肖像畫是在商品經濟萌芽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本文研究的主題為明清肖像畫造型藝術特色,分析了明清肖像畫的造型藝術特色:以線條為主顏色為輔注重人物表情的刻畫、強調人物比例與客觀事實相符、焦點透視構圖法、多種技法,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明清肖像畫的發展。
關鍵詞:明清肖像畫;繪畫;明朝;清朝;封建社會
一、明清肖像畫發展的歷史背景
(一)經濟背景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統治的沒落時期,但是商品經濟卻開始發展起來”,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比以往歷朝歷代速度都快,中心城市逐漸形成,蘇州、杭州的紡織業已經初具規模,大量人士躋身上層富商,吟詩作畫成了附庸風雅的首選活動。
(二)思想背景
“明清時期程朱理學占據了思想的主導地位”,“存天理,滅人欲”成為統治的思想,雖然程朱理學也是儒家學說,但是有些極端化,進入明朝中葉思想解放,隨著王陽明“心學”的深入人心,各階級開始重視人的主體地位,程朱理學受到了威脅,在這樣的思想更新下明清肖像畫的發展才有了思想上的基礎。
(三)外交背景
明清時期是封建社會統治的沒落時期,但是在明朝時期外交成果還是對社會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明朝鄭和從永樂三年到宜德八年之間先后七次下西洋,總共經歷了亞洲和非洲的三十多個國家,為明朝擴大了在外的影響力,也讓明朝的商品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開通了國際貿易的先河。也讓西方傳教士來到了中國傳教,西方傳教士帶來了大量西洋畫,刺激了明清肖像畫進一步發展.
二、明清肖像畫的造型藝術特色
“明清肖像畫作為中國傳統肖像繪畫的一個歷史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雖然明清肖像畫不是繪畫的主流方向,但是對于今后的人物繪畫影響非常大,讓繪畫有了轉向現實的可能,不再是單純的抽象欣賞,更能為自己、為后世提供一個緬懷的作品。
(一)以線條為主顏色為輔,注重人物表情的刻畫
明清肖像畫基本上都是以線條為主顏色為輔的,當然要排除清朝時期西洋畫師郎世寧等人的繪畫風格,郎世寧的西洋畫法注重色彩暈染,幾乎不使用線條。而中國傳統的肖像畫都是以線條為主,一般作肖像畫顏色起到的都是點綴作用,更在乎面部表情的刻畫,線條造型能夠讓人物更加立體,神態更加靈動,對比過去單線勾勒、色彩平涂的方式表現力更強,人物不再是刻板的正襟危坐、凝視前方,而是有了一定的表情。明朝初期肖像畫在運筆勾勒上并沒有發展成熟,到了中后期,已經開始出現反復運筆勾勒的線條,擺脫了過去單線條一筆到底缺乏柔和感的尷尬,畢竟人物輪廓可塑性極強,不同的人物面部表情不可能都通過一條自上而下的線條表達出來,線條的虛實結合、筆斷意連,讓人物的五官有了轉折、相對協調,更加符合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人物在畫面中開始有了鮮活的表現。
(二)強調人物比例與客觀事實相符
“ 明清肖像畫注重在寫實上超越了唐宋時期的肖像畫,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西洋畫法的流入”,作肖像畫尤其注重人物比例與客觀事實的相符,強調“表情達意”,意思就是說肖像畫中的人物表情要與當時所要抒發的感情是一致的,這就包括環境和人物比例的協調,而不單純是人物的肖像了,環境需要襯托人物的性格。此時人物的動作也不是正襟危坐,正面側面的表情都比較傳神,身材、表情、服飾甚至頭飾都在肖像畫中被解剖的相當精準,與唐代《仕女圖》等作品頭大、身小的構圖完全不同,為后來的肖像畫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基礎。以清朝流傳下來的《洪承疇》像為例,這幅畫中的名臣洪承疇從頭部、官服、上下半身、手、腳的比例上來看,都比較符合客觀上的人物現實,并沒有失真的感覺,面部表情刻畫入微,人物形象高大威嚴。但是這種客觀事實也不完全是真實人物的比例,就如同現代的PS技術,所有帝后名臣甚至普通庶民都希望自己的肖像畫能夠身材完美、神態怡人,“所以有些肖像畫師會先描繪人物的頭像,將表情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然后才是程式的繪作官服以及身體各個部位,因此我們看到的雖然是注重客觀比例的肖像畫,但是與現實對象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例如我們看到的清朝后妃的肖像畫,基本上都是柳葉眉、細眼、櫻桃小口,這些都是程式化的制作。
(三)構圖中運用了焦點透視
肖像畫的構圖非常重要,肖像畫與風景畫、歷史畫不同,畫面中的重點只是人物,所有風景或者構圖中需要的其他東西都是為體現人物而設定的,這些內容不可以喧賓奪主。曾鯨在肖像畫上的成就舉世矚目,他突破了過去肖像畫正襟危坐的形式,運用了焦點透視法進行構圖,在他的肖像畫中主人公動作比較多,側臥式、拄拐式,富有一定的生活情趣,人物表情多種多樣。同時曾鯨也喜歡用留白或者風景、詩文作為構圖中的一部分,讓肖像畫的構圖更為豐富,也更能夠體現出繪畫主人的性格特征。
(四)傳統畫法、江南畫法、墨骨畫法多種技法并存
明清時期肖像畫師多種畫法并存、并用的時代,在技法上可以分為傳統畫法、江南畫法、墨骨畫法三種:
1、傳統畫法
“傳統畫法是明朝前期肖像畫主要使用的畫法”,單線條進行勾勒繪畫主體,用色彩進行暈染,五官輪廓的結構清晰,但是畫面上對轉折之處的勾勒并不明顯,一條線條無法從上至下勾勒出完美的、符合人物比例的輪廓,所以使用傳統畫法繪制的肖像畫傳神但是不達意,與客觀事實上的人物五官有一定的差距。
2、江南畫法
江南畫法也稱為淡墨重彩派,不似傳統畫法一般那么重視線條勾勒的感覺,而是在顏色上開創了新的派別,“江南畫法中的人物首先還是用淡墨勾勒出人物的整體輪廓”,稍加暈染呈現出相對立體的結構,整體人物的表情、膚色和其他能夠傳達人物精神的部分都是靠色彩暈染來完成的,不同的顏色可以表現出不同部位的結構,經過層層暈染的讓人物面部更加立體、表情也更加豐富。例如《明人十二肖像冊》,其中的十二個人物主體徐渭、羅應斗、李日華、何斌、王以寧、佟學顏、陶虎溪、葛寅亮、汪生洲、徐惺勿、劉憲寵、劉博淵,這十二個人物的特征和面部表情都栩栩如生,面部運用層層暈染的江南技法,每個人的面部具有自己的特點,這是傳統畫法所達不到的境界,也是江南畫法備受寵愛的原因。
3、墨骨畫法
“明代晚期肖像畫流行墨骨畫法,其鼻祖為曾鯨,從本質上說墨骨畫法繼承了傳統畫法和江南畫法對于渲染的理解”,曾鯨的作品人物面部刻畫生動傳神,線條勾勒的輪廓讓人物的內心世界得到了更好的表達,在他的肖像畫中胡須以及面部的凹凸感對比強烈,衣著多為白衣白衫,表現的是儒者風范。以《葛震甫像》為例,畫面中的葛震甫外形輪廓用淡墨勾勒,鼻、面頰用赭石進行層層渲染,達到細膩、紅潤的光澤感,面部不再是無血色的白。有人形容曾鯨的肖像畫“每畫一像,烘染數十層,必匠心而后止”,意思就是說曾鯨在肖像畫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造詣,逼真的如同照著鏡子看自己一般,這與當時歐洲油畫的比喻類似,所以明朝晚期受鄭和下西洋以及傳教士的影響曾鯨很可能是借鑒了西洋畫法,不過曾鯨肖像畫的墨骨寫實技法的確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為明清肖像畫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湖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