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通常會用習題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查漏補缺。然而,傳統的英語習題課以講為主,學生只需抄寫語法規則,難以關注到全體學生,針對性不強。同時,有些習題課還存在模式單一,枯燥乏味等問題。這些都使得學生在習題課上變得消極和被動,從而使得習題課低效無趣。然而,在大數據時代下,通過建立習題庫細化知識點,對學生錯題的整理歸納以及原因分析等方式,學生可以在習題課上發揮主體作用,從而促成一堂高效的英語習題課。
【關鍵詞】大數據;表格;初中英語;習題課堂;高效
【作者簡介】黎韻儀,佛山市順德區勒流育賢實驗學校。
一、傳統習題課存在問題
1.題海戰術型——知識點全覆蓋,缺乏層次性。在傳統的英語習題課上,老師會把習題大量鋪開讓學生去做。老師可能會認為這樣能讓學生盡量多地操練到學過的知識。可是,學生卻感到乏味無趣,存在的知識缺漏也不能及時反饋到老師手上。結果優等生吃不飽,而后進生又很吃力。這樣一節課下來,往往老師累,學生也累,可想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還是不到位。
2.解決“共性”問題型——忽略“個性”,針對性不強。在日常初中英語教學中,每個單元都有重點和難點的知識。老師往往會在課上邊講邊練。然而一節課時間有限,老師不能全部知識都講解。老師只能通過自己的經驗以及對學情的了解挑著講。這樣的課堂不能關注到全體學生。
3.“滿堂講”型——老師主講,學生主體性不強。在傳統的習題課上,學生的主體性通常會被忽略。老師的板書,學生只管認真抄,無須動腦。因此,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不起來,也降低了聽課的效率。
借助數據的力量,老師不僅可以提前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還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設計出適合該班級學生的習題課,讓各層次的學生都把知識落實到位。
二、大數據在習題練習中的運用
1.細化知識點,建立習題庫。為了避免題海戰術,老師在上課前應該先進行習題的精選。老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里的知識點建立一個習題庫。習題庫的題目不需要太多,可以定期更新,而且最好是各地中考原題。
在建立習題庫的基礎上,老師需要細化知識點。老師需要把這些小點都進行分類,課上的習題就可以進行更針對性的精選以及課后的知識點跟蹤也更容易落實到位。
2.前置習題,提前獲取數據。很多老師喜歡把習題都放在習題課上做,但這樣的課,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做題,并不知道到題目背后到底是什么知識點。其實,習題課更應該傾向于讓學生從習題中進行歸納總結以及反思。因此,習題課的部分習題可以前置。那么騰出來的時間,學生可以自行總結知識點,攻克自己的弱項,把知識落實到了個人。其次,老師也可在課上把知識點講得更加透徹。
3.善用多種表格統計,進行可視化追蹤。無論是學生或是老師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其實都不太了解。在大數據時代下,多種表格的結合能夠讓老師既了解全班的情況,又掌握各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學生個人也能夠很好地掌握自身的學習情況。因此,可采取的表格如下:
(1)班級成績追蹤表。表格可以統計班級本次小測的情況,從而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進行數據性的分析和指導。
如果平時有進行小組合作的老師還可以進行小組的平均分、排名的總結。讓小組之間進行競爭,活躍班級的英語學習氣氛。
(2)成績追蹤表。除了總體情況,個人的學習情況也是老師需要注意的。因此老師可以做一個個人成績的表格來總結每個題型的得分。這樣下來,學生就能夠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里,那么在教學上就更有針對性了。而如果老師發現某一題型錯的人比較多,老師也可以將此作為下階段全班教學的重點。
(3)知識掌握度表格。在日常的學習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總結。
(4)個人評價表。學習貴在能夠自我總結與反思,學生可以通過自我評價表進行一個單元的自我評價,而老師可以在這個表格上添加自己的意見。這樣下來,學生就可以從客觀與主觀兩個角度了解到自己的學習情況。
4.討論型課堂。習題課上共性與個性兼顧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老師們努力去解決的問題。而在大數據下,老師和學生通過表格掌握班級和個人的學習問題。一來,在集體評講的時候,老師可以針對大部分同學錯誤的知識進行難點攻堅以及知識的落實。二來,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老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進行解決,讓組內學生進行相互請教相互指導。老師只需要監督和引導學生,大大節約了課堂時間,又能夠讓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也更樂意去接受習題課。
三、結語
大數據時代下,利用數據去進行分析,其實就是把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利用表格等方式細致化和可視化。這種方式下的習題課堂不僅能兼顧共性與個性,還能讓老師和學生全方位地了解班級和個人的學習情況。而且,這樣的習題課,學生對于學習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油然而生,從而也能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下,一堂習題課可以上得很精彩很高效。
參考文獻:
[1]蔡璐.向低效初中英語習題課說“再見”[J].學周刊,2018(27): 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