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短跑是田徑運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項目,也是各項目中的基礎項目。尤其是對短距離跑中的途中跑的技術,更需要我們教練員在教學訓練中認真研究。本文根據對途中跑的技術特點和優秀運動員的特點,在不同時期對運動技術及項目規律的理解和認識程度的不同,深深地影響著專項訓練理論與訓練方法的變革。分析田徑運動中速度與技術之間的關系,認為田徑運動成績雖然表現在時間、高度、遠度上,但實質是個速度問題。找出影響短跑運動中途中跑的因素,總結出通過運動訓練在技術上如何提高田徑運動員的快速能力,達到世界短跑前列。
關鍵詞:短跑;途中跑;技術
一、引言
短跑是田徑運動的基本項目,短跑水平的提高對田徑運動整體水平的進步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幾年來短跑水平的發展很快,世界紀錄屢屢被打破,而我國短跑成績卻呈徘徊趨勢,與世界優秀選手的差距越拉越大。原因在于我國短跑技術的落后,訓練方法與手段沒有大的突破,一些訓練理論已不符合現代短跑運動發展的需求,需要進一步補充與完善。我們必須在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努力尋求一條通向運動員成才的道路。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短跑運動員
(二)研究方法
1.訪談法:對體院附屬競技體校的優秀短跑運動員以及教練們進行訪談與探討。
2.文獻資料法:在校圖書館和互聯網上查閱,廣泛收集資料。對大量相關材料進行充分的檢查、分析與利用。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短跑途中跑下肢技術及動作用力分析
1.短跑途中跑下肢技術分析
短跑速度的獲得來源于支撐腿的蹬伸力量給身體各個運動環節的合理配合,蹬伸力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跑的速度。除此以外,跑速還關系到蹬地腿的用力方向,方法以及蹬擺配合時兩腿的夾角、軀干角度、身體重心高低等許多極為復雜的問題。合理的蹬伸是在擺動腿積極前擺的前提下,使人體重心產生前移與支撐腿迅速蹬伸有機配合下進行的,當支撐腿處于緩沖階段的最大緩沖時,支撐腿的前掌(與地面接觸的中心點)正好與人體重心在垂直線上重心也同時在人體中心的垂直線上,隨著初速度的慣性,人體重心超離支點。
2.短跑途中跑下肢動作用力分析
由于支撐腿的蹬伸,必然會產生一個方向相反、力量相等的力,支撐腿給地面的蹬伸力越大,得到的反作用越大。因擺動腿的積極擺動造成了合理的身體姿勢,兩腿的蹬擺支撐使髖關節即刻作一個繞人體額狀軸的回旋動作,是隨擺動腿的前擺形成的。一側腿的加速擺動,能增加支撐腿蹬伸的力量,又使兩腿夾角增大,還為支撐腿蹬伸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條件。
經分析,了解到要從弄清楚擺動腿與支撐腿各技術環節的用力時機,用力特點和用力順序著手,從思想上明確一個新的技術慨念,然后結合技術環節進行分析練習,具體練習手段一般采用:(1)雙手或單手扶持器械作單腳抬腿練習;(2)行進間高抬腿。(3)多做行進間車輪跑的練習。在保證動作標準的前提下,加快練習節奏,加長練習距離,增加“抬腿——拔地”意識。這樣訓練一段時間后,逐步提高難度。最后進行單個完成動作的組合練習。由于訓練手段簡單、易做、目的明確、用力要求具體,隊員掌握動作比較快。
(二)途中跑的技術訓練
途中跑的技術動作結構分支撐階段(前擺、垂直、支撐、后蹬)和擺動階段(后蹬、前擺)。而二者又是互為影響的。然而,自然跑和競技跑的動作結構最大差別是在于后蹬離地后的大小腿折疊和前擺時大腿高抬的程度。為此在教學訓練最初階段應該重點抓好幾個方面的教學訓練。
1.大小腿的及時折疊技術
重點抓好蹬地腿離地轉入后擺時的大、小腿的及時折疊程度的技術訓練。后蹬后,大小腿的及時折疊,足跟快速向臂部靠攏,能縮短向前提腿的重力臂,使整個腿髖關節橫軸轉動減小到最低限度,從而增加腿在擺動運動的速度,這樣可以增加跑的頻率。對于步頻能力的訓練,我們側重于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縮速度,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靈活性訓練,提高肌肉快速收縮力量與肌肉的放松能力。提高肌肉快速收縮力量采用的訓練手段有:(1)高速、大幅度擺動腿前后擺動練習,要求在快速擺動中完成合理的折疊技術,擺動時,大小腿折疊得越緊,半徑越小,擺速越快。(2)加快腳掌著地速度練習,要求盡可能地縮短騰空時間。
2.大腿高抬快速前擺技術
在肌力相同的情況下,大腿向前方高抬得越快而有力就能夠增大另一條腿后蹬時的支撐反作用力并且向前帶髖,增加步長。步長能力的大小主要決定于跑時的后蹬力量、后蹬角度、擺動力量、擺動速度,以及髖關節的靈活性等。擺動腿積極下壓和小腿由前向下、向后積極地緩沖。
3.縮短支撐階段時間技術
當腳掌著地后人體處于遠端支撐,大腿后倒肌群收縮,使骨盆向前移動,從而推動人體向前移動,大腿高抬得越高下壓拔地的力量也就越大,向后下方的沖量也就越大,推動人體向前速度就越快,從而縮短了支撐階段的時間,加大了頻率。
(三)途中跑各個環節技術順序的要求
在途中跑中,當蹬地腿蹬離地面之后,大小腿進行及時折疊,腳跟直接向臂部靠攏;大小腿折緊前擺,高抬大腿;大腿抬高后,積極下壓拔地,腿部要協調;腿的擺蹬結合,兩臂擺動動作也要相互協調配合。
短跑運動員在跑動中擺動腿前擺動作遲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支撐腿后蹬轉換為前擺的時間較長;二是擺動腿前擺速度緩慢。支撐與擺動時短跑中相互交替的兩個動作,而擺動腿前擺的速度是人體獲得向前運動的重要動力。
(四)途中跑各環節技術動作的誤區
1.支撐腿后蹬過直
由于受傳統短跑技術理論的影響,許多人以為后蹬力量是推動人體向前運動的主要動力,力量訓練重點都集中在采用大負荷膝關節的屈伸練習上,努力提高蹬伸力量。在技術訓練時,強調后蹬階段膝關節充分伸展。然而,現代短跑技術生物力學研究表明,在起跑和加速跑段落,人體從靜止狀態進入到運動狀態,主要依靠工作肌群在克服外界阻力條件下所發揮出來的快速收縮力量,其蹬伸動作是人體獲得動力的重要因素。
2.對后蹬爆發式用力觀點質疑
長期以來,人們根據機械力學原理,形成這樣的觀點,即在爆發式用力項目中,如短跑的后蹬、跳躍項目的起跳等,作用力時間越短,獲得的力量越大;短跑后蹬時間很短,所以獲得的后蹬力很大。用公式表示:爆發力=力×距離÷時間。因此,人們一直習慣運用該理論解釋體育運動中的各種爆發用力現象,用作用力值的大小和作用力時間量指標評定運動效果。然而現代肌肉收縮力學研究認為,人體的運動是在外部機械力和身體內部的肌肉收縮力共同作用下進行的,人體運動既要遵循機械運動定律,同時又必須考慮到生物體的生物學特點,即人體肌肉發力時間(發力速度)這一重要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在全程跑的不同階段對后蹬用力的要求應有所不同,不能籠統地講后蹬用力越大越好。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對于克服支撐腿后蹬過直的訓練方法,要多采用縮短正常步幅的跑或上坡計時跑的練習,這種練習既能提高步頻又可制約膝關節過分伸展;踝關節肌群離心----向心收縮能力,關系著支撐腳著地時間和膝關節的用力程度,提高踝關節肌群快速用力能力是短跑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的重點。訓練中,應將后蹬跑、各種跳躍和負重提踵等作為發展踝關節力量練習的重要手段;大腿股后肌群快速收縮的力量,直接影響擺動腿折疊與前擺的效果。
2.建議
應該深入了解基本練習技術實質和目的,使訓練對象能熟練掌握動作技術和要領,為進一步深入學習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突破傳統基本練習的格局。開拓自己的視野,敢于發展,敢于創新,在教學與訓練中,因人而異,充分發揮好各局部動作的正面效應,并能夠實現教學與訓練手段的多樣化,抓住技術實質,舉一反三,實現短跑技術教學與訓練水平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香菊.短跑途中跑擺動腿技術生物力學分析與訓練方法研究[J].少年體育訓練,2008(01).
[2]張生軍.短跑途中跑擺動腿技術[J].少年體育訓練,2009(06).
[3]左輝,劉雨,袁煒煜.短跑途中跑擺動腿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與訓練方法研究[J].少年體育訓練,2007(05).
[4]朱鐵威.對短跑途中跑技術的探討[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08).
[5]白寅昆.淺析100米跑途中跑的技術特點[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9(06).
作者簡介:
李曉杰,1990年,漢,山東省濟寧市人,工作單位: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