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茜
摘要:現代博物館展覽重視對陳列對象所蘊涵的背景、意義,以及與其他因素之間關系的挖掘,強調觀眾與展品之間的動態(tài)作用,籍此實現一般陳列手段難以做到的既有縱向深入解剖,又有橫向關聯擴展的動態(tài)展覽形式,使受眾通過視覺、聽覺及其他感官和行為的配合,促進觀察、思考,從而理解所不熟悉的內容,達到展覽設計者的意圖。由此催生了展覽陳列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分野――多媒體展覽陳列。關于多媒體技術在博物館展覽中如何應用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文博行業(yè)爭論不休的焦點問題。有人認為:在博物館中最好讓文物、照片、文獻等具有原生態(tài)的展品說話,越少用多媒體越好;還有些人認為:多媒體技術體現了現代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應該大量使用。筆者認為:在展覽中適度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活化展覽,拓展陳列縱深,使展示效果更加突出。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博物館;陳列;展示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呈現載體,要想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走進博物館便能很好處理。近些年,中國的博物館事業(y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陳列展覽的質量也得到了提升,而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技術,以其多形式的展現手段已成為博物館陳列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博物館多媒體技術應用的現狀
博物館中可應用的多媒體技術有很多種,主要包括多媒體音頻技術、多媒體觸屏技術和無線手持互動式裝置,可以利用多媒體講述影片故事和進行互動游戲,多媒體不僅是博物館陳列展中的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也是提升博物館服務的重要手段,其發(fā)揮的作用相當重要,但是目前來講,還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
(一)多媒體設備比較陳舊,更新慢
雖說很多博物館開放至今已經好幾年了,但是很多博物館中的多媒體設備展示內容還是很多年前的,并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以至于無法將更多的文物知識傳遞給觀眾。并且,因為博物館的免費開放,觀眾人數逐漸驟增,觸摸屏點擊率高,電子設備常常面臨超負荷運行的情況,現在多數設備不間斷地出現故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維修維護及更換。
(二)博物館中的信息專業(yè)技術人才匱乏
現代化的博物館里運用著大量的現代科技產品,但由于博物館長期以來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嚴重缺乏既懂文博知識又熟悉電子工程技術類專業(yè)人員,致使許多信息設備不能物盡其用,設備壞損后不能及時進行維修。
二、多媒體技術在展覽中的作用
多媒體技術在現代展覽中的運用,是陳列手法的新發(fā)展。去過世博會的人想必都會對各個展館的展廳設計印象深刻,它們把各種的多媒體科技融入其中,營造出一種夢幻般的場景,仿佛使觀眾置身于仙境一般。由于多媒體具有聲音、圖像和文字等綜合信息的傳播能力,根據展覽需要,其多媒體技術所展示的視頻影像在展覽中大致具有以下作用:
(一)場景復原。文物、照片是歷史的呈現,但卻是“死”的,靜止不動的,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讓歷史“活”過來,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和面對面交流的感覺。
(二)歷史再現。藝術的歷史就是通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來呈現的歷史。它不是原狀的,但它也一樣再現了歷史。根據陳列需要,通過三維動畫制作一些視頻內容,通過先進的多媒體技術表現出來,使歷史具有可視性、可感性。
(三)見證歷史。在人們的意識中,博物館展覽的物品都是“死去的歷史”碎片,這些碎片所隱藏的歷史信息是有限的,其信息的傳達是被動的。如果采訪當事人,由當事人述說當時事件的經過,通過視頻呈現在觀眾面前,不但“死去的歷史”活起來,更主要的是,當事人的“述說”,是當時事件的最直接、最真實的見證,觀眾最直接聆聽到當時的情況介紹。
(四)拓展展覽。在傳統的陳列中,展線有多長,展覽內容就有多長。因為所有的展覽物品、照片、文物、文獻資料等都是順著展線的延伸排列的,照片、文物、文獻資料都是平面呈現,對觀眾來說,其內容的含量有限,如果想全面深入了解,只能單獨購買一些書籍或影視資料。但多媒體技術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能通過視頻影像等形式,讓展覽向縱深延展,避免因上版面造成的輔助內容對主要內容的喧賓奪主,保證版面主線清晰,同時又避免了因舍棄不展而帶來的遺憾。
(五)活化展線陳列。傳統的歷史照片、文物加文字說明的展覽過于僵硬,甚至枯燥。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使展線動起來,陳列活起來,不但有視覺上的沖擊力,更有聽覺上的沖擊力,讓觀眾身臨其境。
三、多媒體技術在博物館陳列展示中的具體運用
要讓多媒體技術在博物館陳列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還應控制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其產生質的飛躍。
(一)利用多媒體體現博物館陳列的個性
我國有數千座博物館, 博物館分為歷史類、藝術類、專題類、遺址類、科技類、名人類等,每一類博物館因藏品不同、陳列角度不同,各有個性。多媒體在博物館陳列中的應用也應該因地制宣,各有所長,切忌千篇一律。假如把博物館陳列中的多媒體當作陳列中的擺設,單調蒼白的內容,復制照搬別人的多媒體,使得觀眾不愿使用,就失去了多媒體的輔助手段、服務手段的功能。因此我們要將豐富的軟件手段與本館陳列手段有機結合,創(chuàng)作出適合本館陳列的多媒體、本館陳列中不可缺少的多媒體。
(二)強化多媒體技術隊伍建設
高科技陳列展示還必須配備專業(yè)的信息技術人員。技術人員維系著設備的運行,在幕后保證著博物館的正常工作秩序。我們在嚴重缺乏信息工程技術專業(yè)人員的狀態(tài)下,要明確技術人員的職責范圍和工作全力,通過骨干帶動其他技術人員,全力搶修、改造現有多媒體設備,掌握、融合新進設備,發(fā)揮多媒體設備的最大功用。同時,我們要加強信息技術人才的引進與培養(yǎng),培養(yǎng)一支既精通文物管理、又熟悉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隊伍,以擴充自身的技術實力,提高博物館陳列活動的競爭力,持續(xù)發(fā)展數字博物館工程。
(三)一切從展品為中心
博物館多媒體展陳真正要向公眾真正展示的是展品本身而不是所謂的高科技高技術手段。這就給設計師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在使用多媒體技術之前要有完整的、貼切的展覽設計理念。展覽設計理念的形成源于對展覽內容的理解,是對展覽內容、觀眾心理、展館環(huán)境等因素合理的、綜合的把握。多媒體展陳的設計、實施必須以得到確認的展覽設計理念為指導。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陳展時,我們都應具體分析每一個展品的特點,明確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點,真正做到畫龍點睛,力求技術應用與內容表現達到無縫融合,使觀眾在參觀過程中沒有技術手段應用的突兀感,能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多媒體技術所表達的展覽環(huán)境中。
(四)把握好多媒體技術使用的尺度
陳列中使用多媒體必須跟著內容走,服從內容的需求。要研究多媒體在陳列中可以使用的方面,發(fā)揮多媒體的長處,為陳列起輔助作用。縱觀國內的博物館,多媒體存在非常多的弊病:有的因為設計思考欠妥當,達不到設計效果,成為十足的雞肋:有的為“設計”而設計,充滿了堆砌感,與展覽內容或形式相去甚遠。在陳列中,多媒體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有一個就行,要隨陳列的內容、陳列節(jié)奏恰當的使用,不能喧賓奪主,沖淡了展覽的主題。
(五)結合多媒體技術進行適當的內涵延伸
博物館的大部分陳列中,展板、展柜是靜止的,展品也是靜止的,在參觀中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大量的歷史鏡頭已經消逝,文物不會與觀眾進行對話。這就要求我們發(fā)揮多媒體展示的特點,在展覽中通過多媒體展示與觀眾展開互動,以虛擬現實再現歷史的畫面,使得展覽的內涵得到延伸,滿足觀眾對展覽的需求。
(六)發(fā)展親近觀眾的多媒體技術
觀眾是博物館得以存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博物館多媒體展覽陳列必須確立自己服務理念:一切以觀眾為中心,站在觀眾立場為觀眾提供服務。
傳統的博物館布展形式比較古板,灌輸的是枯燥的專業(yè)知識,這種說教式的展示方法完全忽略了觀眾的感受和要求,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和共鳴。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這些知識走下神壇,貼近觀眾,避免了觀眾看天書似的觀賞感受。比如使用雙層投影結合影像技術,讓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同時,還可以在個人的剪影中找到與播放的視頻相關的人類活動,做到了知識的情節(jié)化。這就很好地啟發(fā)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強調了參與性和互動性,真正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七)定期做好多媒體設備的維護工作
多媒體展示一般都需要高新電子設備的協助,這些設備的正常連續(xù)工作是陳列展示效果的重要保證。因此,管理人員必須重視設備的運行環(huán)境、運行水平、負荷強度和操作規(guī)程,并且做好展覽前期設計和后期維護的相關問題。應該確保博物館展覽中的多媒體設備有足夠的后期維持成本,并做好日常和長期的管理維護工作,以免出現大面積癱瘓,做到有效的運用,防止出現不必要的浪費。
總之,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博物館陳列展示長期以來傳統、枯燥的展品展覽方式,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博物館的宣傳以及提高、深化博物館展覽。相信博物館陳列展示在多媒體技術的指引下必將會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龍霄匕.多媒體展示對博物館形象宣傳與展覽的深化及提高[J].中國博物館.2007(3).
[2]文思慧:新媒體藝術與數字技術[J].藝術探索.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