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秋香
摘 要:六個不同時代的人,六段人生,雖有極稀薄的關聯,卻又環環相扣。他們沒有血緣關系,卻有著緊密的關系。絢麗無比的云圖為我們打開了很多扇智慧之窗,無論我們走進哪扇窗,它都會讓我們走進一個個玄妙世界,我們會看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做著不一樣的事情,有愛,有信仰,有糾結,有奮斗,有反抗等等。紛繁的云圖,雖然讓我們眼花繚亂,但是它對人類內心的指引卻是一樣的明顯:在這片星空下,不分性別、膚色、國度,我們沒有什么不同,都有平等的權利尋找自由與愛,這是一部好向導,指引我們走向那最真實,最現實,最遙遠的一個地方。
關鍵詞:“云圖”;結構;愛與信仰;真相
一、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和極致的情節結構,極具吸引力
(一)簡述《云圖》的故事情節
《云圖》塑造的六個故事:1、1850年的南太平洋美國公證人亞當·尤因在船上被不明寄生蟲病折磨,他用日記記錄下自己所見所聞;2、1931年,蘇格蘭,落魄青年羅伯特·弗羅比舍為音樂大師記錄曲譜,受到半本旅行日記的啟發創作出了恢宏壯闊的《云圖六重奏》;3、1975年,美國加州,小報記者路易莎·雷冒著生命危險調查一樁核電站丑聞,在老唱片店她被一首不知名的樂章打動;4、2012年,英國倫敦,被囚禁在養老院的出版商蒂莫西·卡文迪什揣著一疊由女記者寫成的紀實文學,打算將自己的“越獄經歷”拍成電影;5、烏托邦未來,首爾,餐廳服務員克隆人星美-451開始形成自我意識和反抗人類,她在人類圖書館看了一部飛躍老人院的電影;6、文明毀滅后的未來,夏威夷,牧羊土著扎克里對高科技文明的先知心懷敵意,他的部落惟一相信的女神叫星美……每個故事都為我們演繹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場面,每個人都展現了獨特的性格魅力,看似故事的關系孤立,卻又是那么的密不可分。
文中每個主人公身上都帶有彗星形狀的胎記,像亙古靈魂的烙印,將人性中的反抗精神代代延續,永不停息,最終織成一幅浩瀚璀璨的云圖。它將不同時代的人類的統一思想表達出來,尤其是在各自語言表和心理的矛盾糾葛,作者淋漓盡致地為我們不留余地的展現出來,讓我們陶醉于情節之中。雖然偶爾給人留下懸念,但我們已經知道答案。雖然如此,但它還是讓我們品味著人生哲學的盛宴,一旦錯過了這本書,我們的人生好像就有了某些缺憾。
(二)《云圖》具有新穎獨特的情節結構
《云圖》有一種史詩般的厚度與底氣。全文以1—2一3一4一5一6一5一4一3一2一l的敘事方式將全書分割成十一章,并采用全新的“輪回”結構統籌全篇,其中第六個故事“思路剎路口及之后所有”為全書的中軸線,其余五個故事則各自折成兩段,如同鏡子的雙向折光,一層層波散開去。毫無疑問,這部作品對一些讀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二、自由、愛、信仰的呼喚
(一)自由與愛的詮釋
《云圖》以它隱喻式的敘述向我們傳達了對于人類快速發展與過度的開發的不滿,無論是哪個故事,叩問的都是我們內心的欲望。科技不是萬能鑰匙,不能解決一切,而只有人性中美好的愛情與對自由的向往才是真正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只是愛情的雋永無論是哪種性別之間總是很難有完美結局,所以人們前仆后繼的代代追求。自由更是要為之付出不知多少代的努力。
(二)重重考驗后的堅定信仰
堅定的信仰可以讓我們戰勝惡魔的誘惑,可以讓我們的心靈變得安寧與坦蕩。但我們要獲得屬于自己的那份信仰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會徘徊在誘惑與正信之間,在對其選擇時,必然要經歷重重的考驗。
扎克里就是經歷了種種誘惑與逼迫,老喬吉(惡魔)用扎克里家人的死亡來威脅他,逼迫扎克里殺死先知。而“星美”就是他們心中的神,代代傳下來的崇拜之神,但是看不到的。就像伊斯蘭信仰安拉一樣,也是要通過很多的矛盾與困惑才可以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信仰,并且為了信仰而去努力,即使是流血也是為之付出的。扎克里就是這樣,從小人們都說到“星美”女神,他只是聽聽,做做形式而已,而內心里只是充滿疑惑與懷疑,根本不相信,他之所以后來信仰她,是因為扎克里把自己的不解之夢說給他們院長聽,于是院長給他占卜,并告訴他要記住占卜含義,就這樣,他一直處于擔心疑慮之中,直到“女先知”的到來。
這位“女先知”麥克尼姆,她為山谷人帶去了禮物,帶去了真理。她比較善于學,還記錄著每天生活的點滴。雖然如此,但扎克里還是懷疑她,怕她像科納人會給山谷人帶來災難,所以他向“星美”女神禱告,讓這位“女先知”早日離開。后來用自己的語言和智慧感化了扎克里,用信仰來鼓舞扎克里。經歷了重重的考驗和困難后,扎克里選擇跟隨“女先知”,他心中的秘密打開了,最后獲得了那份屬于自己的信仰,不再懷疑,不再幻想,用心享受的信仰的幸福與快樂。
三、尖端科技發展下的沉思
(一)未來科技之下讓人不寒而栗的一幕幕
人類奴役克隆人的情境終究尚未到來,但大衛·米切爾卻借助想象后的人類,以犀利的筆觸展示了一個克隆人被人類利用、否定、奴役甚至屠殺的恐怖世界。人類和后人類被是與非、善與惡、生與死的對照并置于讀者眼前,體現對人類文明的終極關懷以及對即將到來的后人類時代的思考。小說深刻地批判了超前的科技造成的惡果和人類中心主義,也成功地喚起讀者對自身行為的反思,進而避免危機的出現和文明的失落。或許,正如星美-451所說:人類只要合作,沒有什么危機不能克服。
(二)真相后的人性之丑和死亡下的從容與淡定
當生命只剩下兩個小時,星美-451主張她最后的請求:看完那部曾經開始觀看的電影。這樣的結果令讓我們大吃一驚,因為恰恰這種對死亡的無懼擺脫了與人類之間的主奴關系,更體現了后人類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追尋。這正如猶太心理學家弗蘭克(ViktorE.Frankl)所說的: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機器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斗爭中,他很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
參考文獻
[1] 米切爾·大衛.云圖[M].著;楊春雷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
[2] 弗蘭克.生命的意義[M].趙可式,沈錦惠,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