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鵬麗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今天,我們傳承紅色文化,解讀革命歷史,有利于幫助人們了解共產黨執政地位的來之不易,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絳縣抗日政府舊址位于絳縣磨里鎮廻馬嶺村安王山自然村西約200米,現存土窯兩座,占地面積104平方米。早在1932年9月,絳縣縣委就做出了“建立以廻馬嶺為中心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決定。1938年10月20日,在絳縣縣委的幫助指導下,中共廻馬嶺村支部建立。1942年2月,重建后的絳縣縣委轉移到廻馬嶺村,并以此為根據地,不久,絳縣抗日民主政府也遷至此處。從此,廻馬嶺村就成為絳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指揮部和當時絳縣的活動中心。該舊址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絳縣縣委領導抗日斗爭的歷史,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前,在“紅色文化熱”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傳承與發展好廻馬嶺紅色文化遺址資源具有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絳縣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與當代價值
(一)它是傳承和發展絳縣共產黨發展史的優秀傳統文化
絳縣,是《人民日報》撰文揭秘,享有“天下第一縣”尊稱的地方。在八年抗戰中,絳縣黨組織和廣大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全縣有數百名英烈獻出了寶貴生命,廻馬嶺人民為絳縣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建立黨組織、成立游擊隊;建立一系列抗日組織,開展支前運動;村里組織地雷排等。在革命戰爭年代極其艱苦的歲月里,廻馬嶺村人民受到了各種考驗和鍛煉,在各個歷史關頭,他們走向全縣乃至全國各地,用鮮血和生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一時期的紅色文化是絳縣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二)它是當前加強絳縣黨建工作十分寶貴的教育資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廻馬嶺紅色文化是絳縣黨建工作的精神寶庫和活教材,是絳縣黨組織治黨治縣的歷史資源和文化根基,有利于各級黨員干部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廻馬嶺紅色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夠被絳縣人民廣泛認可和接受,有利于培養當前新形勢下人民的政治認同;廻馬嶺紅色文化特質能夠為當前改革開放大環境下絳縣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創造優質的文化環境;廻馬嶺紅色文化還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發揮教育人、培養人的效果,使黨員干部、人民群眾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把我們黨的歷史比作“教科書”“營養劑”,他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
二、絳縣廻馬嶺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問題及原因分析
絳縣廻馬嶺紅色文化遺址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雖然早在1985年就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其紅色文化遺址資源的價值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紅色文化遺址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難以滿足當前人們對絳縣紅色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
(一)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存在的問題
1、挖掘力度不夠。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豐富的革命歷史,但是與其他地方相比,絳縣紅色文化遺址資源的開發水平總體較低,紅色文化產品匱乏,與絳縣經濟文化建設結合不緊密。
2、內涵彰顯不足。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過,有些紅色紀念設施搞得太形式化,把內在精神弄沒了。絳縣紅色文化研究主體主要是各地黨史部門,而對廻馬嶺的開發利用則主要是鄉鎮單位,這導致廻馬嶺紅色文化的內涵不能系統有效傳播,并且展示內容不夠豐富,方式比較傳統,造成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流于形式,未發揮出其應有價值。
3、利用水平不高。廻馬嶺紅色文化遺址資源利用水平不高,在今年之前,除在重大紀念日和重大節日開展參觀活動,平時利用非常少,造成紅色資源的浪費,并且縣鄉對紅色文化遺址資源報道較少,大多數絳縣人民群眾對廻馬嶺革命舊址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
4、保護力度不強。紅色文化遺址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特殊文化遺產,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廻馬嶺紅色舊址由于地處偏僻,之前一直處于無人看護狀態,長期風吹日曬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出現不同程度的損毀、破壞現象。
(二)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存在問題的原因
1、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發展缺少政策支持。當前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發展力度不夠的原因主要是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和人才智力支持都還有很大缺口。廻馬嶺資源開發利用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缺乏對文化資源傳承與發展的頂層設計,這就導致廻馬嶺文化資源得不到充分挖掘。
2、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發展缺乏自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思想觀念、文化認同發生了變化。而政府部門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未形成強大的紅色文化傳播能力,未營造出紅色文化傳播氛圍,導致人們對廻馬嶺紅色文化認識不足,產生不自信。
3、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發展欠缺創新力。絳縣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發展在全國還處于較低水平,在日益興起的紅色文化旅游熱潮下,面對人們需求,紅色資源開發管理單位未能及時開發創新,沒有充分利用媒體、新技術助推,同時,各方面創新人才也十分欠缺,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
4、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發展缺乏有效保護手段。絳縣政府還沒有建立起與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來進行專項保護。廣大人民群眾則因為自身文化素質的限制,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自覺傳承保護意識。
三、絳縣廻馬嶺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對策與措施
十九大以來,全國掀起了黨建工作的熱潮。在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從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把一大會址比喻為“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為了響應全國號召,在絳縣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2018年年初,磨里鎮開始對廻馬嶺紅色革命基地進行修繕、建設,縣委縣政府先后下撥專項資金,對廻馬嶺黨性教育基地的5孔窯洞舊址進行修復;對窯洞前大院地面進行了石塊鋪建;修建了通往舊址長200米寬3米的道路和80米的漫水棧道,沿路對教育長廊、宣誓碑和廊道碑字牌進行了裝飾;把原來300多平米的舊學校改建成了13個學員宿舍,配套新建了144平米的餐廳和144平米的教室,共占地800多平米。目前,道路交通、水電供應、教室、餐廳、宿舍等基礎設施全部投入使用,可同時容納50余人學習培訓。
短短幾個月,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還遠遠不夠,在絳縣開展“兩鄉五區”建設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堅持絳縣紅色文化、傳承廻馬嶺紅色文化遺址資源,對于加強絳縣黨組織建設,增強改革凝聚力,意義十分重大。
(一)制定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與發展規劃
為融入新一輪黨建工作熱潮,使人們更多享受廻馬嶺紅色文化產品,有必要對絳縣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發展進行頂層設計,編制規劃綱要文件,研究制定未來五年十年或者更長時期的文化文化遺址資源發展方向,配齊配全相關配套設施。搭建起社會參與平臺,支持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參與。加大資金保障和人才支持力度,培養專業人才隊伍。同時,探索創新品牌道路,打造絳縣紅色文化品牌,擴大絳縣影響力。
(二)提高絳縣人民群眾紅色文化認同感
對于革命時期,生活在戰爭年代的人們來說,他們親自經歷了紅色文化的成熟過程,對其中的苦難與輝煌感同身受,更能產生認同感。相反,改革開放以來,和平年代的人民群眾沒有經歷過艱苦卓絕的危險,往往對紅色文化有抵觸情緒。
在社會轉型期,首先,必須從實際出發。明晰人們的思想文化狀況,了解人民對廻馬嶺紅色文化的了解情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掌握人民精神訴求。其次,縣委縣政府要用主流意識形態去影響人們。增強革命基地宣傳力度,創新宣傳形式,借助網絡、手機、微信等,在潛移默化中傳播紅色文化。再次,紅色文化資源發展優先注重社會效應。紅色文化產業應當優先追求社會效益,這有利于增強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將絳縣黨史、人民英雄史融入日常學習教育中,彰顯紅色文化產業的深刻內涵與精神價值。
(三)打造絳縣廻馬嶺紅色黨性教育基地
為了讓廻馬嶺革命精神在故絳大地更好的傳承,讓紅色基因在“兩鄉五區”建設的熱潮中迸發激情,6月11日,絳縣廻馬嶺黨性教育基地成立即揭牌儀式隆重舉行。廻馬嶺被譽為“絳縣的小延安”,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生產實踐中,形成了對黨忠誠、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廻馬嶺精神。要繼承和發揚廻馬嶺精神,通過打造具有絳縣特色的黨性教育基地,增強黨員干部的政治性、人民性、斗爭性和原則性。
(四)創新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重發揮好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教育基地的作用,讓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了解黨的歷史,接受紅色精神洗禮。通過打造廻馬嶺黨性教育基地,使這一獨特資源成為拓展干部教育的空間載體,成為錘煉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紅色熔爐。一是充分展現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把教育基地建設成為絳縣歷史上最好的“黨性教科書”。二是充分展現無私奉獻的為民情懷,把教育基地打造成為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三是充分展現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把教育基地鍛造成為推進黨的建設的堅強堡壘。四是充分展現奮發有為的創業意識,把教育基地涵養成為絳縣發展的力量源泉。
老區人民在惡劣的戰爭和自然條件下艱苦創業,生產自救,建設了新家園,筑牢了根據地,取得了絳縣革命的勝利。今天,我們更要弘揚這種自力更生、奮發有為的創業意識,推進各項工作,發展各項事業、促進各項建設。
(五)利用互聯網傳承發展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
過去,文化傳承只能依托于線下的教學和書籍。但是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傳承文化能夠借助網絡平臺,不僅僅局限于線下書本和教學。隨著新媒體技術走進人們生活,絳縣廻馬嶺紅色文化傳承迎來新的機遇,近期,微信、微博、新聞等平臺大力傳播廻馬嶺紅色革命基地,有利于更多人民了解絳縣革命史、廻馬嶺革命史,擴大廻馬嶺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同時,要不斷深挖紅色資源,依據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蘊藏的歷史故事、英雄事跡,組織創作紅色影視劇、紅色舞臺劇目、紅色歌曲、紅色出版讀物等,開發出紅色動漫文化、剪紙雕塑等革命文化產品,建立數字化紅色資源傳播平臺。廻馬嶺革命老區可以通過互聯網+,通過當下人們喜歡的、流行的傳播方式,推動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展,實現文化資源價值最大化發揮,助推絳縣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與發展的不斷創新。
歷史留給了絳縣廻馬嶺珍貴的革命文化資源。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蘊含豐富的紅色精神內涵,凝聚著絳縣共產黨的光榮革命傳統,是絳縣人民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動力。傳承和發展絳縣廻馬嶺紅色文化資源,是絳縣建設“兩鄉五區”的精神之鈣,是絳縣黨組織鞏固執政基礎、筑牢意識形態的陣地,更是建設大美運城、和諧山西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