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清麗
摘要:內容提要探究式教學是一種能夠較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好這種方法,發揮其作用,是值得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的。在此,我將結合語文教學談談探究式教學的看法與運用。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方法,無論是對提高教師教學能力,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 新課標 創新
新課標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為了踐行“新課標”,構建創新性語文教學課堂,必須打破那種“理性的奴性”的被動教學方式,以生為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新精神。搞活語文課堂,構建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得到延伸。那么,如何讓語文課堂成為創新性課堂,成為培養學生能力的空間呢?探究式教學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很大的作用。
什么是探究式教學?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
而創新能力則是指人在順利完成以原由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創建新事物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潛在的心理品質。
新課程明確指出,改變過去的教學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v觀國內外的教學改革,都把重心從“教”轉移到“學”,從傳授知識轉移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原有的那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出題、學生做”的傳統教學模式,變學生被動地接受為積極地參與、認真地研究、主動地探索,出現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就是要指導學生用研究的態度深入鉆研文本,形成研究能力,養成語文學習的好習慣,它要求語文教師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要提升學生研讀文本的能力,并以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為目標。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的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學習資料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因此,文本的解讀,也不應該是教師的一言堂為主,而是學生通過探究學習主動地建構。期間教師要做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充分利用各種條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新精神,最終達成學習目標的實現。
教師營造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憑借教材,憑借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去自主、獨立地發現教材中新的知識信息。通過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體驗,突破原有知識體系的束縛,煥發出個體生命所特有的靈氣與才智,發展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感受到發現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學習課文時,我常常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鉆研課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社戲》一文時,學生非常敏銳的抓住了文章最后一句:“是的,我再沒吃過那夜吃的好豆,也再沒看過那夜看的好戲?!敝械摹昂谩弊?,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我適時的拋出探究問題“為什么說那夜的豆好吃,那夜的戲好看呢?”有幾個學習小組通過探究很容易地談到了“家鄉的景好”“家鄉的人好”“小伙伴好”……這樣的探究結果是正確的。但是僅僅停留在表層,不夠深入。于是我又進一步地引導“家鄉的景為什么好呢?”于是學生再一次地進行合作探究。不一會兒,就有同學說“景美是因為人美,家鄉的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小伙伴們真摯熱情?!彪S著學生對文本研讀的深入,探究性思維也逐漸地形成。
其次,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睈垡蛩固挂苍f過:“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谄綍r的語文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大膽想象,養成他們的質疑習慣,在質疑中引起思維反射,產生思維活動。同時質疑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探究的迫切愿望,在探究活動中更好地把握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語文課時,邊讀邊想,邊勾邊畫邊做眉批旁批,把獨到的理解寫下來,把不懂的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來;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時,對認真提問或者是提出比較有價值問題的學生給予肯定、表揚、獎勵,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重點、難點、特點進行思考,采用“頭腦風暴”法獲取不同答案。教師對合理的、正確的觀點、方法給予肯定,對有失偏頗的方面加以提示、指導、講解,保護其積極性。課后思考時,引導學生回顧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技能是否掌握,想想在其過程中哪些方法最靈活、巧妙、有效,哪方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發展,使學生養成“預習、提問、思考、釋疑、反思、復習”的好習慣。學生的探究活動不能只局限于一堂課四十五分,讓它還能體現在課堂以外的延續。在課堂上研究不完的內容課后還可以延續,一個星期,一個月等。做到善于質疑,大膽質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在思考中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第三,要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古人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要使學生明確探究精神及本質,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在方法的指引下體驗到探究的樂趣。探究方法非常多,如觀察法、對比法、查閱資料法、討論法、訪問法就是常用的方法。例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就運用了對比法讓學生進行進行探究學習。先創設導入課文的情景,再讓學生講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樂趣與乏味之后,順勢把話題引向課文探究,將學生分成八個學習小組,分別探究課文中的“樂趣”與“乏味”。通過對比探究,幫助學生認識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向往,對三味書屋生活的厭倦,對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滿和批判。我曾經講《漢字》專題時,讓學生來圍繞“①如何糾正錯別字漢字②漢字會不會被電腦所替代③漢字中夾雜英文的現象,值不值得提倡,為什么?”這三個問題來進行探索研究。學生要闡明自己的觀點,必須在上課之前進行大量的資料搜集。于是我就告訴學生這個就是搜集資料法,同時告訴學生我們進行的辯論賽也屬于探究學習的方法。
第四,發現亮點,善于鼓勵培養學生參與的能力。初中生思維敏捷活躍,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智慧往往令人嘆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將老師作為最重要的參照者。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對他們產生莫大的影響。無論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正確與否,深刻與否,都要給予適當的評價。在課堂上,讓學生回答問題,我不習慣于采用大合唱的形式,而是根據實際問題的梯度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話可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教師要明確探究的方法,要根據探究學習的內容選擇恰當的探究方法,讓學生有法可依。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對每一個學生都要給予評價承認鼓勵,以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方法的運用中尋找樂趣,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在結論得出的時候體驗成功、增強自信。這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李益,符汝男,淺析新課改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現狀,教育信息技術,2009(1)
(2)初中語文課程標準。
(3)郝志軍,論探究式教學方式的變革,教育科學研究,2005(9)
(4)夏蘇青,探究學習中教師角色的定位,教學與管理,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