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夏青
摘 要:我國社會經濟體制在不斷進步與完善,同時,各行各業競爭的加劇,股權激勵得到快速發展并成為許多公司保持業績的熱門工具。本文建立在股權激勵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稅收相關理論,研究自2016年7月新政實施以來,股權激勵機制對公司發展帶來的積極效益營造一個良好的稅收政策和稅收法律環境。
關鍵詞:股權激勵;上市公司;現狀;對策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我國公司股權激勵相關概述
1993年,在中國第一個實施股權激勵制度的公司是萬科集團公司,2005年,我國公司股權改制,股權激勵機制的實施提供了一個契機。(王雄元,史震陽,何捷,2016)基于我國上市公司在2007~2013年期間的經濟財務數據,研究分析了公司職工薪酬所得稅的納稅籌劃對公司職工薪酬激勵效應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正面積極效益。(劉麗,夏偉宏,2015)認為現有的職工長期激勵形式各有各自的特點,現行稅法對相關稅收政策進行了局部調整,對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給予了一定的政策優惠。(吳文中,2016)在發表的期刊文獻中以2008-2014年期間,滬深A股上市公司整體數據為樣本,通過數學建模的方法,檢驗了高管薪酬、稅收籌劃與高層管理者權力之間的關系。1.高管薪酬越高,稅收籌劃的程度也越高;2.高層管理者權力與高管薪酬水平也是有相同正關系的;3.高層管理者權力作為中堅力量會削弱高管薪酬與稅收籌劃之間的關系。
總而言之,利用測量多元回歸模型后控制相關變量的實證方法,研究股權激勵與稅收籌劃的關系。其中大多數實證結果證明它們之間是存在著正相關聯系,但仍有一部分實證研究成果并不顯著,有待深究。
(二)國外公司股權激勵相關概述
根據交易所登記的大型外資公司執行股權激勵機制的統計數據,補償金額中賠金額償的比例增加,現在已經超過50%。在2002年的“薩班斯一奧克斯利法案”之后,高層管理者的薪酬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標準普爾的1500家公司中,高管薪酬水平急劇上升,每位高管的總薪酬從1996年的35萬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59美元。2000年股市泡沫破裂后,包括安然和世通在內的美國上市公司常常爆發惡性金融丑聞事件。(Chun-Hua Tang,2016)在他的文獻中分析了在未來提供的薪酬對于已經授予了高管股票期權的激勵效應的影響。隨后的期權補償更有可能維持現有期權的激勵效果。建議在設計薪酬方案或估計高管薪酬對企業績效的敏感度時,公司應該考慮未來薪酬的影響。( Andrew Bird,2018)研究論述了稅收對高管薪酬的影響,了解稅收如何影響高管薪酬可以為企業和公共財政的基本問題提供有價值的見解。加拿大2010年的稅務改革大大提高了一部分企業股票期權薪酬的有效稅率。實驗差異估計表明,這種稅收的增加,會導致股票期權金額和南股票期權組成的總體薪酬部分的減少。比如(Bebchuk&Fried,2003)認為,管理者在與董事會就自己的薪酬進行討價還價方面具有實質性的影響力:對稅率變化的補償響應幅度會產生有關這種討價還價能力程度的有用信息。
綜上所述,國際學者開始對持股進行研究,并根據委托代理理論模式,在理論上分析研究股權激勵計劃是否會促進高層管理者加強稅收籌劃行為為公司增值,從實證角度來看,股權激勵計劃的出臺將減輕企業的稅負。
二、股權激勵機制的現狀
(一)國有企業股權激勵機制的現狀
近年來,國有企業紛紛開始實施股權激勵機制,特別是以中關村內為典型代表的新興高科技導向的公司,我國于2010年頒布了中關村相關示范區股權激勵實施辦法,摸索激勵的長效機制。在每年股權激勵方案里披露的數據中便可見一斑。因此2015年7月,證監會為提高上市公司的積極性,鼓勵其實施股權激勵機制,發布了行政命令:令上市公司在五項內容(董監高增持股票、大股東增持股票、大股東回購股票、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中擇一項進行。由于此項命令,上市公司在2015年度披露股權激勵的數量雖然有著明顯的提高,但是企業對股權激勵機制的積極性仍然沒能有所提升。
(二)民營企業股權激勵機制的現狀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股權激勵實施的目的是為了讓民營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能夠參與企業決策,分享經營利潤,承擔金融風險,從而盡職盡責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為公司的長遠發展而服務。然而,民營企業沒有充分認識到股權激勵的基本目標和激勵作用,應用程度還不成熟,同時民營企業往往局限于短期發展,對于長期發展缺乏規劃,股權激勵的發展近幾年陷入瓶頸階段,行權等待期和限制銷售期的時間都設置得比較短,激勵效應受到嚴重限制,整體激勵機制仍處于研發階段。
三、案例分析
(一)A股上市公司整體情況
截至2017年12月底,與2016年251個計劃相比增加比率超過60%。2017年的增長幅度與前幾年的增長不能同日而語,這主要得益于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2017年公布的國有企業數量與往年相比達到了新的高度,國有企業混業改革進程放寬了國有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準入門檻,并為國有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提供政策支持。在使用工具方面,股權激勵計劃的上市公司中,2015年采用限制性股票的有151家,占公告計劃的上市公司總數74%,而在2017年首次公布的246家上市公司中,占比85%。僅有21家上市公司使用激勵股票期權工具,僅占9%,還有15家上市公司使用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復合工具,占6%。
(二)光明乳業相關分析
2006~2009年光明乳業的營業總收入基本保持在75億元左右,在股權激勵計劃實施后,公司業績要在4年之后翻倍增長,達到150億元左右,這就要求公司兩年內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的年均增長率不得低于20%,門檻很高。實踐證明,光明乳業營業總收入在4年后總體發展勢頭良好,翻了一番。實際營業凈利潤相比計劃要高出很多,凈利潤實際增長率遠高于計劃增長率,盈利能力穩步提升。2010年~2013年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小于15%。截至2014年,第一次股權激勵計劃已經全部順利完成。2015年,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乳制品行業也發生了新變化。增長速度節奏變慢,并且開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面對國內乳制品行業新常態,光明乳業以市場為導向,著手治理公司內部管理,體現了公司繼續加強激勵機制建設的發展思路,這一思路符合目前乳制品市場的競爭特點。
四、我國股權激勵存在的問題
(一)制定的業績考核體系不夠健全
公司如果忽略了一些重要但非財務指標,而沒有能夠充分反映短期和長期的效益和風險評估的指標,會使得股權激勵機制容易受到人為變相操縱,導致公司過分強調短期業績,而不是全面評估和衡量股東權益的變動,造成道德風險。
(二)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不夠完善,缺乏有力監督
目前對股權激勵的監管體制是一種備案制,這就意味著在沒有公然違反法律的情況下,監管機構不會對股權激勵計劃的內容的合理性和真實性做實質性審查。
(三)高管薪酬稅收調控機制尚未系統化
優化稅收結構以及發揮稅收調控必須具有的“控制高收入”和“提高低收入”效應是比較困難的。同時,我國高管薪酬稅收調節則嚴重滯后于激勵機制。另外,由于公司運行機制的存在缺陷,是否能高效率響應與實施政府的政策問題值得探討。
(四)股權激勵政策優惠整體力度不足
比如,一些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可僅按財產轉讓所得部分對其股權獎勵計算納稅額。至于其他類型的企業機構,則無法使用此項優惠政策。這點與美國對待股權激勵的優惠政策有相似之處,然而與其相比,我國的稅負卻重得多。稅負壓力導致公司違背股權激勵機制的宗旨,令員工在上市前提前行權。這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稅負,但長遠看來卻不利于激勵員工。
五、完善股權激勵的建議
(一)改進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科學的業績考核制度
建立科學評估指標體系,加強對激勵對象有效性的審查和評估。一方面,可以考慮引進國外先進評估方法;另一方面,根據自身行業情況制定評估指標時,應與相對靈活的多種指標相結合;應同時兼具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權重;應加入個性化指標,設計不同的考核方案。
(二)制定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
適當拓寬中低收入稅率的級次,就能適當降低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使稅率真正具有控制高收入的功能。另外可以推進合并應稅所得項目、改善征管條件等。建議制定符合傳統的民營科技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和微型企業技術特點的稅收計劃,取消股權獎勵參加者可能僅限于參與“每股收益和分紅激勵試點”的高科技公司的限制。建議優先考慮限制性股票。相比較其他類型股權,限制性股票受稅收因素的影響較小,有利于增加經營者收入;限制性股票激勵強度大,約束力強,使經營者的權利和義務更平衡:限制性股票往往更能激勵經營者積極性。
(三)完善股權激勵的稅收調控機制
關注管理激勵和收入分配調整,實施頂層設計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監管能力。引入資本利得稅和實施稅收優惠。這不僅適用于高管人員收入結構變化的要求,也是實施稅收優惠政策的必然要求。優化稅收調控政策體系,完善稅收管理機制。此外,執行股權激勵增長的趨勢變得越來越受歡迎。
(四)合理權衡高管薪酬水平,積極進行稅收籌劃
公司的活動和管理反映了稅收籌劃的積極性,這在很大程度上由高級管理層決定的,因此高管薪酬水平之間的合理平衡對公司的稅務籌劃具有深遠影響。事實上,運用稅收機制來調節高管高收入,不僅是正當的,而且也是可行的。西方發達國家針對高收入群體為目標對象的個人所得稅早已成為財政稅收的主體,市場機制越來越發達,高管等高收入群體收入稅收調節機制也越來越完善。
(五)完善內外監督機制,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
完善股權激勵監督機制,不僅要求公司有效的內部控制,還需要有關部門之間的積極協調配合。為了使股票期權激勵制度運用更加有效,政府應加強股權激勵制度的法律體系建設,改進和完善證券,稅務,會計等輔助配套措施。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在各個執行階段的具體應用政策,建立健全與我國股權激勵制度實施情況相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大明.論稅收籌劃的原理及其運用[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2.
[2]柴才,黃世忠,葉欽華.競爭戰略、高管薪酬激勵與公司業績——基于三種薪酬激勵視角下的經驗研究[D].北京:會計研究.2017.
[3] Chun-Hua Tang. Impacts of future compensation on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existing executive stock option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Finance,2016.
[4] Andrew Bird. Taxation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Evidence from stock op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