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坤
課程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生命力,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是推進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有效抓手。緊隨立德樹人的核心目標指向,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推進課程改革的深化發展是基礎教育學校的時代使命。對于一所大學附屬的實驗型小學來說,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只有著眼于未來,不斷對學校內部各種教育因素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順應教育發展趨勢,培養合格人才。
從“我”到“我們”:“蒲公英”課程的旨歸
學生、家長、教師和學校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四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學校如同土壤,是學生、家長和教師得以成長的載體;而學校離開了三者,也失去存在的意義。因此,“蒲公英”課程提出從“我”到“我們”的理念,強調全體,又突出個體。教師從初入教育領域的 “我”成長為具有凝聚力、積極向上的教師團隊的“我們”;學生從剛入學時的“自我”成長為具有合作精神、創新能力的未來人才的“我們”;家長從家庭教育理念的缺失成長為與孩子共同發展的“我們”;學校則因為學生、教師和家長的成長而成為更具生命力的“我們”。
從“減負”到“增效”:構建“蒲公英”課程體系
課程的減負增效是全世界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和知識社會的來臨,以經濟發展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養的提升,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教育面對的共同主題。我國近年來的課程改革,也從努力開足開全課程轉向課程整合、課程體系化;學校課程設計從傳統模式轉向個性化模式,不僅滿足兒童身心的發展,更要為兒童未來的社會實踐和文化創造做好人格發展和學習準備。
在國家方針政策的引領下,基于學校的辦學歷史、文化積淀、辦學理念、發展規劃、育人目標的分析,我們秉承“學校辦學理念和學生培養目標應該指引課程建設,設置什么樣的課程體系去支撐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培養目標”的思想,在“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的指引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細化到課程目標中,構建了統領全校發展的“蒲公英”課程體系。通過“蒲公英”課程撬動學校育人模式的改革。
課程體系設計原則
一是基礎性原則——夯實基礎,全面發展。在“蒲公英”課程結構中,國家課程是本。這是“蒲公英”課程開發、實施、評價與管理的根本,是保證課程結構穩定性的依據。基礎性也指“蒲公英”課程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注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發展性原則———突出選擇,個性成長。在保證基礎性的前提下,對課程進行必要的拓展與延伸,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學生發展特點為依據,優化課程結構,深化課程內容,突出課程的選擇性、發展性和個性化,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三是整合性原則——全面融合,整體提升。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人的發展與完善,從塑造“和諧”的人出發,“蒲公英”課程走出單一學科的局限,提供整體的課程結構,還原課程結構的整體性。即以“人”為基礎,知識為核心,強調課程間的整合、空間整合和制度整合,關注學科之間的聯系,關注學生、教師、課程這三個要素間的邏輯聯系,強調課程內容與社會和學生發展間的整合。
“蒲公英”課程的結構
“蒲公英”課程重在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者之間的統整,使三者之間成為一個有序而高效的課程結構,逐步從以教材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實現課程的減負增效。
為了保證課程結構的系統性、穩定性和發展性,我們提出“夯實基礎,個性發展,整合拓展”的課程設計思路,搭建了涵蓋三種課程類型、四大主體課程以及五大學習領域的“蒲公英”課程體系。期望通過“蒲公英”課程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讓學校內的生命個體在課程的滋養下都得以成長。
三種課程類型。基礎課程即國家基礎性課程,是學生的必修課。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探索,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將“教”轉變為“學”。這是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基礎奠基部分。通過課程間的整合、學科間整合,以及空間整合,優化課程內容,豐富課程形式,推進學科向深入發展;通過學科與生活的整合,將學科知識和社會生活緊密“鏈接”,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課程是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國家基礎課程和課程標準進行的發展與延伸,是對基礎課程的豐富和拓展,也是對國家課程校本化探索的一種形式。拓展課程突出課程的選擇性、發展性和特殊性,挖掘學生潛能,尊重學生差異,發展學生個性。成長課程是“蒲公英”課程中的增值點。用“成長”命名,是期望課程可以促進學生發展和成長。課程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結合學生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核心,均衡考慮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以多樣性、趣味性吸引著學生去嘗試、去參與,不斷拓展課程空間,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轉化為內發能力,形成自身素養。具有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整合性和連續性五大特點。
四大課程主體。“蒲公英”課程是學生的課程,是發揮教師主體的課程,是滿足家長教育期待的課程,也是促進學生社會化進程的課程。基于此,我們建構了涵蓋教師、學生、家長和環境四類主體課程。
教師與課程、學校文化、學校管理、教育資源和環境一起構成學校教育的有機整體,是學校教育最具活力、最關鍵的要素。在教師課程中,我們邀請國內外知名教育專家、一線教學名師等相關人員組成教師專業發展導師團,定期主持開展主題研訓學習活動,通過集體培訓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式,著力提升教育技能、革新教育理念、增強教育研究的能力。
“蒲公英”課程是著眼于未來國民基本素質的培養,面向全體學生,切實關心每一個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新課程。建立和關注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個性,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諧發展,讓每一個孩子在課程中成長,在課程中體驗到快樂和成功,是課程的應有之義。
家長是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家長的參與對教育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家長教育能力,陪伴孩子共同成長是家長課程的主要內容。為此我們開設了以互動、體驗為主要形式的家長成長課程,以通識性、針對性和實踐性為特色,設置了專門針對家長學習的教育學、心理學和倫理學課程,以更新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管理,陪伴學生成長。
我們將環境也作為課程的重要部分,對課程內涵的拓展、延伸與發展,強調不同環境、空間的銜接關系,幫助學生與更多層面的環境打交道,形成從學校到家庭到區域再到社會的過渡和發展。一是通過校內環境整合如校園文化創建,形成校內環境課程,實現課程與校內環境的銜接。二是通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滲透進課程、學校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轉型,實現課程與社會環境相銜接。三是通過準確把握時代精神和文化特征,提煉和弘揚本民族的主導價值和文化精神,吸收社區文化的要素與成分,實現課程與區域環境的銜接。四是通過家庭環境建設,形成家校一致的育人環境和氛圍實現課程與家庭環境的銜接。
五大學習領域。我校校徽上有書本、樂器、運動器材和天文望遠鏡,代表了科學、知識、文化、藝術、音樂和體育;盾牌則象征著實踐與成長,體現了我校教育與培養目標的綜合性與發展性;幼苗象征著學生在這里得到全面優質的教育,將成為智慧、健康、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棟梁之材。校徽的內涵與寓意與當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完美契合,也體現了“蒲公英”課程的“五大學習領域”——人文與社會、藝術與審美、運動與健康、思維與創新、語言與交往。
“蒲公英”課程的內循環系統
作為“蒲公英”課程體系的內循環系統,我們創建了西北首家專門服務于小學生發展的研究與教育干預機構——學習支持中心。采取三級認知預防和個別化教育的方法,全方位分層解決學生在小學階段面臨的各種學習問題,開發學習潛能,發展良好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蒲公英”課程中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形成課程之間、課程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自身發展間的良性循環。
“蒲公英”課程的評價
課程評價是實現“蒲公英”課程目標的關鍵環節,是對課程實施過程和成效做出評價和反饋的重要指標。一方面我們的課程建設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細化評價指標,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實現核心素養與課程內容的融合;另一方面我們圍繞核心素養和課程五大領域精心設計課程評價內容,并用以引領 “課堂革命”,提出并構建了“一趣、二活、三主、四實、五美”的課堂教學標準;再一方面,創新評價的方法與手段,以形成性和過程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如以“未來銀行”與成長記錄冊相結合的方式,強調多元主體參與 ,逐步實現在線評估系統。
從“課程”到“辦學”:“蒲公英”課程下的學校變革
“蒲公英”課程體系的執行對學校的組織管理、制度建設、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挑戰。為了保證“蒲公英”課程這座大樓巍然屹立,我們圍繞課程變革開展了學校其他方面的變革。
共同管理:學校、專家、教師、家長和學生在課程中共生發展。組建課程領導團隊,形成以校長為核心領導、專家協作指導、教師主體參與、家長配合設計的課程管理的格局。注重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體驗,發揮學生對課程開發的主體作用和在課程實施中的深度參與。通過跨學科教研等形式保障教師在課程開發方面的自主權,發揮家長在課程開發中的參與作用,同時統整社區和社會力量,追隨時代精神,挖掘地域文化,豐富課程資源。
制度整合:實現課程改革和制度建設的雙贏。圍繞“蒲公英”課程體系,我們出臺和完善了保障課程實施的系列制度,如課程的管理、監督、評價機制、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機制、教師的評價機制等。通過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激發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積極性,同時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對全校制度系統進行完善,實現課程改革與制度建設間的雙贏。
空間整合:突破空間界限,提高課程實施效果。隨著由“蒲公英”課程帶來的系列發展和變革,學校內不同關系間的空間整合也成為課程發展中的必然。如物理空間整合、網絡空間整合以及心理空間整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