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宗盛
引言: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中音樂教學大綱》明確提出:“音樂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還特別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校音樂教育就是用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以它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發揮著獨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音樂教學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
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展開的。此外,音樂教材中還教育學生從多種角度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音樂教學應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斷發展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培養高尚道德品質,這就是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充分利用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美妙的音色來表情達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力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如,在澳門回歸之際,一首《七子之歌》喚起了學生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游子回歸祖國的牽掛。當唱起這首歌,學生們的民族責任感由然而升,祖國的命運、榮辱與每個人夕夕相關。如教唱革命歷史歌曲《義勇軍進行曲》《長江之歌》等,能使學生愛憎分明,能喚起他們對敵人的仇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教唱敘事歌曲《軍民大生產》《讀書郎》《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能激發學生愛勞動、愛學習的熱情,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凈化學生的心靈。
(二)音樂審美體驗的積淀,使德育教育更深入人心
從音樂審美體驗中獲得了真善美。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中國優秀的音樂作品,以故事情節為線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注重情感的體驗,從而在音樂中獲得了真善美。
二、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
現代醫學證明,人的創造才能主要通過右腦完成,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多半屬子右腦發達型的人。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它通過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在大腦中產生音樂形象,給人直覺的形象思維。因此開發右腦離不開音樂,音樂對發展智力的巨大作用勿庸置疑。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來的。”創造力是智力的物化,而想象力是創造的前提,音樂教育正是進行創造教育,培養想象力,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學科。
古今中外許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愛因斯坦、歌德等大都酷愛音樂,可以說音樂對于他們的事業成就具有一定的影響。學校音樂教育不僅幫助學生形象地認識客觀世界,擴大他們的知識視野,并且可以以樂促智,讓他們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如在音樂欣賞和唱歌時,學生會產生注意、記憶、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這能促進學生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的發展,讓其獲得活躍的思維能力。在器樂演奏中,學生手、腦、眼、耳并用。這能極大地開發他們的智力、鍛煉他們的創造能力,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創造型人才。
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給學生發揮創造的機會,激發創造的熱情。如在課前有目的播放一首樂曲,講述一個故事,吟詠一段歌詞,請學生為一首歌或一樂曲想象編創動作,或啟發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音樂節奏,或根據節奏編幾個小節一個樂句的旋律,或給幾個音加上節奏,或讓學生填寫旋律,發展旋律,咬尾接龍,或通過樂器的演奏,在音響流動的同時,在自己創造的音響中切身體驗感受其形式美、內容美,進而創造美。總之音樂教學可以在音高音準訓練中,可以在力度、速度訓練中,可以在節奏訓練中,在探索音色訓練中。在器樂、合唱教學中,在欣賞、律動教學中讓兒童自己去探索音樂,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創造音樂,達到培養想象力、創造力,開發智力的目的。
三、音樂之美可以陶冶學生性情,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
音樂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運動與結構中讓人們感知美、享受美。學校音樂教育應注意抓住音樂的基本特征,讓學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樂,做到以樂怡性,讓他們欣賞、感受、體現、創造音樂的美,用音樂之美陶冶性情,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記》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動,物使然也。”說的是音樂發自人的心靈。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比其他藝術更直接訴之于人的感情,而思想品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這其中“情”是關鍵。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
因此音樂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當好情感的“二傳手”,首先對作品要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準確地捕捉音樂形象,有時巧設問題,有時抓在學生已有生活體驗,激發美的情感;其次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使自己感動起來,只有教師進"角色”情不自禁,學生隨師"入境”亦情不自禁。當教師對某一作品以豐富的語言、真實的情感進行啟迪、描述,并通過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揮或彈奏,作品之情便會情不自禁地融進學生的心靈深處,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結論
總之,學校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加強的,凡長期經過音樂熏陶的學生,其性情、精神、氣質、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具有牢固的穩定性,能讓其一生獲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為習慣。博覽古今中外優秀音樂作品,音樂教育影響“潤物細無聲”。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與創造美,塑造美的心靈、美的人格,讓學生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
因此,學校音樂教育應以育人教育為宗旨,努力做到以樂輔德、促智、怡性,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等學校音樂教學論》陳曼君、吳躍躍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2]《音樂美縱橫談》程民生等著,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