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春穎 劉波

摘要:塔河碳酸鹽巖油藏具有非均質性強、縫洞組合類型復雜、連通方式多樣以及油水關系復雜等特征,隨著油田開發,油藏整體能量下降,注水是補充能量,提高采收率的主導技術,但注水失效井比例逐年增大,極大影響了注水開發效果,對其有效治理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對注水失效井失效原因進行分類,針對不同失效原因油井類型結合生產過程中動靜態特征,總結出注水失效井的挖潛對策并對現場應用效果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分類治理注水失效井效果顯著,為后期類似注水失效油井治理提供技術方法。
關鍵詞:碳酸鹽巖;注水;注水失效;方法
塔河某廠碳酸鹽巖油藏探明儲量面積933.9km,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3×10t,截止2017年2月動用地質儲量2.72×10t,標定可采儲量3936×10t,標定采收率14.5%,至2017年2月底共有注水井189口,水驅覆蓋儲量1.21億噸,水驅儲量覆蓋47.1%。隨著注水開發的不斷推進,注水失效井數達21口,且逐年增多,嚴重影響了油藏整體開發,因此對于注水失效原因進行精細分析并進行相應治理恢復產能至關重要。
1 ?注水失效井原因分析
(1)近井剩余油減少。多輪次注水,近井油水置換程度高,導致近井剩余油減少,人工油水界面抬升注水效果變差或失效,此類油井18口,占比85%。
(2)泄油體積突變。生產過程中地層垮塌或裂縫導流能力下降,能量指示曲線出現突降拐點,或注水指示曲線顯示異常起壓,表明泄油體積變小,此類油井2口。
(3)儲集體發育程度差。井周儲集體小,油氣富集程度低,物質基礎差。
2 注水失效井治理技術對策
2.1近井剩余油減少類注水失效井治理對策
(1)單井注氣動用頂部剩余油。靜態資料顯示儲集體發育或有二套儲集體,溢出口較低,有一定存氣空間,動態上能量指示曲線或注水指示曲線顯示儲集體結構完好的失效單井,通過注氣三采,在儲集體頂部形成人工氣頂,動用頂部剩余油。
(2)高壓、大規模注水動用遠端剩余油。靜態資料顯示存在二套或者多套儲集體,生產期間能量指數曲線顯示遠端持續供給或注水指示曲線有走平類型的注水失效油井,通過提高注入壓力或加大注水規模,克服一套儲集體與二套儲集體間壓力損耗,將注入水推入遠端儲集體,置換遠井剩余油。以TO1井為例,該井首輪小規模注水500方,效果差,低產低效,動靜態分析后對TO1井實施高壓(最高24MPa)、大規模注水(4000m3),累計實施3輪次,增油3614t,生產效果明顯改善。
(3)轉單元注水動用井間剩余油。靜態資料顯示與鄰井井間存在連通或同一巖溶控制因素。注水指示曲線走平,顯示注入水外擴,此類型失效單井通過轉單元注水井,構建井網,動用井間剩余油。以TO2井為例,該井在累計注采比達到0.83后失效,靜態上顯示與鄰井TO3井連片性好,TO2井注水壓力達到22MPa,壓力走平可連續注入,后轉單元注水,鄰井TO3井受效明顯,日產油由15↑20t/d。
2.2泄油體積突變類注水失效井治理對策
(1)酸化解除近井污染。生產過程能量指示曲線出現異常拐點下降,不能連續生產,或者注水過程中注水異常起壓,不能連續注入,但停止注水有一定的壓降,此類失效油井流動通道不暢可通過酸化解決近井污染。
(2)處理井筒恢復井筒完整。當井筒出現嚴重砂埋,注水困難,常規酸化并不能是通道改善,可通過處理井筒恢復生產。
2.3儲集體發育差
(1)轉單元注水,動用井間,補充鄰井能量;(2)側鉆,尋找新有利的側鉆靶點。
3 治理效果
通過對注水失效井原因進行精細分類,結合地質及生產動態情況進行分析,應用相應技術對策展開注水失效井治理,共計治理23井次,累計增油達到1.67萬噸,治理效果顯著(見表3-1)。
4 結論與認識
(1)在注水開發中,注水失效井不可避免地長期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油田整體的開發效益,但在實踐中,通過不斷摸索、驗證,將一部分失效油井轉化為有產能的或高產能油井是可能的;
(2)通過對注水失效井的分析治理及治理后效果評價,可以看出:單井注水失效后,高壓、大規模注水、注氣三采、轉單元注水均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楊旭,楊迎春,廖志勇.塔河縫洞型油藏注水替油開發效果評價[J].新疆石油天然氣,2010,6(2):59-64.
[2]張世亮,袁飛宇,海濤,丁磊,姚俊波.注水指示曲線在碳酸鹽巖油藏措施挖潛中的應用及認識[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4(12):161-165.
[3]余璐,徐義錢,劉學子,辛顯康.塔河縫洞型碳酸鹽巖油藏注氣替油實踐與認識[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3,33(23):39.